假如绵阳市下辖的县市区,都改回古代的名字,你觉得哪个更好听?
123456819 发表于:2021-7-20 19:03:2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43




绵阳市,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东邻广元市的青川县、剑阁县和南充市的南部县、西充县;南接遂宁市的射洪市;西接德阳市的罗江区、中江县、绵竹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文县接壤,总面积2.02万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末,绵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67.58平方公里 。


绵阳市是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和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辖5县3区1市,代管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现有街道办事处13个、乡镇153个,面积2.02万平方公里,主城区建成面积167.58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绵阳市常住人口为4868243人。


自汉高祖二年(前201年),西汉设置涪县以来,绵阳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历来为州郡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出生地,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夏王朝的缔造者大禹的诞生地。


绵阳市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是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和三国蜀道文化国际旅游线上的主要节点,拥有“北川羌城旅游区”5A级景区,七曲山大庙、九皇山、报恩寺、窦圌山和江油李白纪念馆等13个4A级景区。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等特色鲜明,文昌庙会、雎水踩桥等大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有以李白故里、翠云廊、富乐山、越王楼、报恩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区,以北川老县城遗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为代表的“三基地一窗口”示范区,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猿王洞、涪江六峡、小寨子沟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区,以仙海湖、罗浮山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景区,以花城果乡、香草园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以跃进路1958、芙蓉汉城、新北川“巴拿恰”为代表的特色街区。







绵阳市管辖3个区(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5个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北川县、平武县),1个县级市(江油市)。绵阳下辖的这些县市区,部分在历史上曾多次变更名字,假如用过去的名字,哪一些会比较好听?







涪城区,位于绵阳市中部偏西,地处涪江西岸。周边有本市的安州区、江油市、游仙区、三台县及德阳市中江县、罗江区。总面积579.3平方千米。涪城区境内有名胜古迹、风景点16处。蜀汉大司马蒋琬祠墓、玉女泉、子云亭在西山公园风景名胜区,两弹元勋邓家先铜像在人民公园内。形成富乐山、富乐堂、西山子云亭、南湖、南山、人民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渔父村森林公园等8处公园和碧水寺、李杜祠、圣水寺、罗汉堂、文化广场、滨河广场、五一广场、博物馆、宋哲元墓、汉阙、白鹤林、科学城、大佛寺、滨河园林大堤等14处观光游览点。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设涪县,县级政区先后改称为统睦县、巴中县、巴西县、绵县、绵州本州、绵阳县、绵阳(县级)市、绵阳市市中区。
1992年10月,撤销绵阳市市中区,其辖区以涪江主航道中心线以西置绵阳市涪城区。


在讨论绵阳旧名时,有网友说绵阳过去用过巴西,可以用巴西。其实巴西是过去县本级,整个绵阳地区显然用过去的绵州才吻合,而县级行政的涪城区使用巴西正合适。







游仙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东与梓潼县接壤;南与三台县、盐亭县毗邻;西以涪江为界,与涪城区隔江相望;北与江油市接界。总面积1017.75平方千米。
游仙是三国故地,古绵治所,因东汉高士李意期仙游此地而得名。游仙区历史悠久,境内有三国蜀汉文化的富乐山、唐代四大名楼之一的越王楼、李白和杜甫合祀的李杜祠、“两弹一星”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平阳府君阙、鱼泉寺、马鞍寺、碧水寺、仙海等。



自西魏至元代的700多年间,游仙区境内曾置有“魏城”和“盐泉”两个县。魏城县自西魏建县至元初裁撤,历时730年。据《隋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图治》、清嘉庆版《四川通志》等书记载,西魏废帝二年分涪县地新置魏城县,在今游仙区玉河镇,属巴西郡。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西魏于涪县置潼州,故析潼州之北部立为魏城县。”因是西魏所建之县城,故名魏城县。北周沿袭西魏建置不变。

583年,魏城县改隶潼州。585年,改隶绵州。607年,再改隶金山郡。614年,县治从玉河场迁至今游仙区魏城镇。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魏城县)本汉涪县地,隋大业十年自盐泉井移魏城县理此”。唐代和五代唐、后蜀时期,魏城县隶属于绵州。宋代魏城县仍隶绵州(巴西郡)。1283年,魏城县撤销并入绵州。

1985年5月,原绵阳市(县级)改为绵阳市中区,治地和原辖地不变,区境亦隶属绵阳市市中区。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绵阳市中区,以涪江中心主航道为界,分设游仙区与涪城区2个县级行政区。



根据游仙建制沿革,改为旧名魏城是不错的选择。





安州区位于绵阳市西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脉中段,东与江油市,东南与本市的涪城区接壤;南与德阳市罗江区,西南与绵竹市相连;北与本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毗邻。


安州区置县于公元347年(东晋永和三年),是现代著名作家沙汀的故里。境内主要有千佛山、罗浮山、白水湖、姊妹桥和文星阁等景点。







安州区是原安县古安州演变而来。据《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舆地广记》等书籍所载,安县于唐武德三年(620年)以县境内有蜿蜒如龙的龙安山而名龙安县。宋政和七年(1117年)将龙安、神泉、石泉三县合置石泉军。宋宣和元年(1119年)龙安县曾改为安昌县,后复为龙安县。元中统五年(1264年)升石泉军为州,曰安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州为县,始称安县。201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同意,撤安县设区,同时更名为安州区。


从安州历史沿革看,龙安县设置较为悠久,用旧名的话龙安不错。







三台县,别称梓州、潼川,位于四川盆地中偏西北部,绵阳市东南部。东与绵阳市盐亭县交界,南与射洪市相邻,西与中江县接壤,北与绵阳市涪城区相连,辖区面积2659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米枣之乡,四川的足球之乡等,体育发展走在全省的前列。


三台县古为郪国,唐为梓州、剑南东川节度使,宋为潼川府路,元明为潼川州,清为潼川府,在历史上一直为四川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著名景点有云台观、潼川古城墙、郪江古镇、灵峰寺等。







三台县政区建置历史悠久。
公元前201设郪县,432年,分广汉郡置新城郡,建北伍城县,郪县仍属广汉郡,南齐增置始平僚郡于今县北境,南梁改始平僚郡为始平郡,分涪县置始平县;撤郪县并入北伍城县。梁末于新城郡置新州,州郡同治北伍城县。北朝西魏改北伍城县为新城县,556年,改为昌城县,同时于新州置昌城郡。北周改始平县为涪城县。598年,废昌城郡改新州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城今潼川镇;607年,改梓州为新城郡,改昌城县为郪县,郪县为郡治。618年,改新城郡为梓州,742年,改为梓潼郡,757年,于梓潼郡置剑南东川节度,758年,改梓潼郡为梓州,郪县仍为州治,同时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914年,改剑南东川节度为武德军节度,以梓州为治所。北宋初年,称梓州、梓潼郡,剑南东川节度;966年,改武德军为静戎军,978年,改为静安军,989年,改静安军为东川节度。1001年,分峡路置益、梓、利、夔四路。梓州路治梓州,辖十一州、二军、一监,49县。


1011年,改东川节度为静安军节度,1080年,改静安军节度为剑南东川节度。梓州路、剑南东川节度(东川节度、静安军节度)、梓州同治郪县。


1118年,升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改为潼川府路。郪县、涪城县均属潼川府,1261年,改潼川府路为潼川路。1283年,撤潼川路,撤涪城县并入郪县。1376年,改潼川府为潼川州,同时撤郪县并入潼川州,州隶属四川行省。1734年,升潼川州为潼川府,以潼川州本州置三台县,县名以城西三台山得名,沿用至今。


如考虑改用历史名称,个人觉得用“潼川”更优,一来潼川历史也非常悠久,二来可与重庆潼南对应,因为潼南就是因地处潼川府以南而得名。很多朋友念念不忘的“梓州”,可以留给兄弟县梓潼县。







盐亭县,位于绵阳东南部,因境内多盐井,盐卤出产丰富得名盐亭。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北,辖区面积1645平方千米。盐亭县自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建县,已有1600余年历史,是古巴文化和蜀文化的交汇点,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嫘祖发明栽桑养蚕、抽丝编绢,被历代尊为先蚕、蚕神,盐亭也因此被誉为“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


盐亭县有以中华嫘祖陵、笔塔、文同墓、明代玉带城门、玉龙清代牌坊、惜墨如金坊等为代表的丰富历史文化遗迹,有以桃子龙、蚕龙、蚕姑庙会、蚕丝祖神传说等为代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舞蚕龙、献红鞋等嫘祖民间祭祀活动为代表的民风民俗。







盐亭位于古蜀国东部边境,春秋战国时期,巴国、蜀国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开战,蜀国在今县境内弥江(古称潺水)建烽火亭,用于观察敌情和守备,称为潺亭。至秦朝改称为秦亭,《太平寰宇记》载:“梓州,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国盐亭之地。”汉代复称潺亭,《汉潺亭考》载:“自西水县以东,南迄东关,凡水之入涪者,悉为蜀地,亦即潺亭之域。”

盐亭建置,始于405年,万安县治所迁至潺亭,称为万安县,是盐亭建县之始,至今1600余年历史。535年更名为潺亭县。西魏时,因潺亭境内多盐井,盐卤出产丰富,554年更名为盐亭县。县境曾析置西宕渠郡、县,高渠郡、县,东关县,永泰县,至元代先后废置,盐亭独延至今。



从历史沿革看,盐亭如果用旧名,使用潺亭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梓潼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丘陵向低山过渡地域。东北与剑阁县为界,西北与江油市毗连,东南与盐亭、南部县接壤,西南与三台县、游仙区相邻。


梓潼,自古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地”的美称,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自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秦昭襄王置县,已有2300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元的秦汉文化、三国文化、汉唐文化、文昌文化、红色文化和以国医圣手蒲辅周为代表的中医文化。境内有七曲山大庙、长卿山李业阙、卧龙山千佛岩石窟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285年,始置梓潼县,隶属蜀郡。

公元前202年分巴割蜀,在梓潼设广汉郡,郡治梓潼。公元9年,广汉郡改名子同郡。25年,公孙述据蜀,建“大成国”,将子同郡改名就都郡。梓潼县隶属就都郡。117年,梓潼县隶属广汉郡。217年,分广汉郡之地,在梓潼置梓潼郡。

265年,梓潼郡隶属晋国梁州;309年,梓潼郡治涪城,梓潼县隶属设于涪城的梓潼郡。后历经东晋、南宋、南齐、南梁等朝,梓潼皆置县,隶属置于郡治涪城的梓潼郡。505年,在梓潼设梓潼郡,隶属东益州(州治陕西略阳)。553年,在梓潼置潼州郡(又名潼川郡、东川郡),且将县治迁至稷连(今石牛镇)改县名为安寿县,隶属益州大都督始州(州治今四川剑阁)。

583年,撤销置于梓潼的潼州郡,将安寿县治迁于梓潼;598年,废昌城郡改新州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城今潼川镇;607年,改梓州为新城郡,安寿县还名梓潼县,隶属西南行台普安郡,之后隶属有变,而名称未有变。附近今三台地区,618年,改新城郡为梓州,742年,改为梓潼郡,757年,于梓潼郡置剑南东川节度,758年,改梓潼郡为梓州。

从历史沿革看,梓潼县长期隶属梓潼郡,梓潼郡与梓州又纠葛不清。本来梓州更多应该是三台县的传承,但个人觉得三台用“潼川”更优,一来潼川历史也非常悠久,二来可与重庆潼南对应,因为潼南就是因地处潼川府以南而得名。“梓州”,就留给兄弟县梓潼县吧。








北川,古名“石泉”,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州区,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辖区面积3084平方千米,是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是“中国米黄大理石之乡”、“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中国羌绣之乡”,旅游名胜有北川羌城旅游区、九皇山猿王洞、药王谷、寻龙山等。



《尚书?禹贡》记载夏商时期,北川属梁州之域,周为冉駹部落属地。汉武帝开发西南,于冉駹属地置汶山郡,属汶山郡广柔县。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在今禹里镇青石置北川县,是为北川建县之始。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析北川县地在今禹里镇置石泉县,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并北川县入石泉县。
民国3年(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彼县设置在先,乃复名北川县。
不考虑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情况的话,北川用石泉旧名为优。实际经历512之后,北川名声在外,不考虑旧名亦可。







平武县,位于绵阳北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东邻青川县,南连北川县,西界松潘县,北靠甘肃省,东南接江油市,西北倚九寨沟县,是著名风景区九寨、黄龙之门户,素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之美誉。全县幅员面积5974平方公里,县内有“报恩寺”、“王朗自然保护区”、“泗耳自然保护区”、“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北山公园”、“龙池坪森林公园”、“白马民族风情”等著名景区。



平武历史悠久,周秦时期为氐羌民族聚居之地。

公元前201年,置刚氐道,229年,蜀汉政权在刚氐道境内南部分置广武县,同时改刚氐道为刚氐县。280年,天下归晋,乃更广武县名为平武县,此为县境内第一次以“平武”为名建县。

553年,西魏占领蜀地后,复置龙州。607年,改龙州为平武郡,618年,改平武郡为龙门郡,次年又加一西字,称西龙门郡。唐627年,改西龙门郡为龙州,又称龙门州,属羁糜州,归茂州管辖。634年,省平武县入江油县。742年,改龙州为江油郡。至德757年,赐江油郡为灵应郡,并置龙州都督府。758年,复改灵应郡为龙州。

1258年,龙州与江油县徙治于雍村(今江油市大康镇)。此后直至明初的130年间,今平武县境内无县级以上政区建置,为龙州江油县及龙州三寨长官司辖地。

1341年,升龙州为龙州宣慰司。1351年,又升为龙州元帅府,今平武县境为龙州辖地。1361年,复改龙州元帅府为龙州宣慰司。1362年,明玉珍大夏仍置龙州宣慰司,并复置江油县,今平武县境为龙州江油县辖地。

1590年,新设宁武县附郭,与龙安府同治今平武县城龙安镇。1591年,改宁武县为平武县。此为县境内第三次以“平武”为名建县。此后,县名及治地至今未变。

从历史沿革看,如用旧名平武该当“龙州”一名。








江油市,由绵阳市代管,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涪江中上游地带。江油境内宝成铁路纵贯全境,京昆高速公路贯穿南北,西成高铁、成绵乐城际客专在江油市交汇。江油市境内风景名胜众多,有李白纪念馆、窦圌山、青莲古镇、太白碑林、养马峡、观雾山等,与李白有关的景点还有陇西院、粉竹楼、洗墨池、磨针溪等。江油特产有中坝附子中坝酱油等。







江油地名,沿袭三国时蜀汉政权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设置的“江由戍”。据明人曹学佺《蜀中名胜记》的解释,“江由”之意为“江水所由矣”。因“由”“油” 相通,后世又将“江由”写作“江油”。
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于今平武县南坝设置江油郡和江油县,同时设置龙州于阴平县治地。建置屡经兴废变迁,惟江油、彰明两县历代沿袭了下来。1958年9月5日,撤销江油、彰明两县,合并设立江彰县,1959年4月30日,江彰县更名为江油县。1988年2月,撤销江油县,设立江油市(县级)。


从江油市历史沿革看,有建置江油县始,名称几无变动,故使用旧名上不做讨论。



结语:讨论历史旧名不是小编一天闲得慌,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家对过往历史有所了解回顾认知。所谓“历史很精彩,传承更重要;知事先知史,看人看古今。”不喜勿喷。



以上就是绵阳市各县市区部分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名字,大家觉得哪个名字好听呢?欢迎留言评论,谢谢!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丁侦球 发表于 2021-7-20 19:04:15 | 阅读全部
过去的名字很多都好听。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