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天涯寻正道——青年朱德纪事
小太阳823 发表于:2021-12-4 07:34:5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60
毛泽东曾称赞朱德总司令是“人民的光荣”;

周恩来赞誉他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劳动群众的先驱”;

习近平在朱德诞辰130年纪念大会上曾经概括朱德总司令的两点突出品质:一生学习,一生向前。



在朱德总司令诞辰135周年之际,我们将以现代眼光带大家重新认识和发扬朱总司令的人格魅力。

仪陇少年

1896年,十岁的朱德到席家砭私塾读书,塾师名叫席国珍,字聘三,大家都尊称他为席先生。年近五十的席先生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思想启蒙老师。



△席家砭私塾

席先生虽是旧式文人,但视野开阔,始终关注国家命运。维新变法失败后,席先生慷慨激昂地向学生们介绍谭嗣同杀身取义的悲壮事迹,勉励学生们立志救国救民。朱德第一次觉得:原来自己与国家联系得这么紧密。

有一次,朱德正在私塾里读书,突然屋外人声嘈杂,几个手拿木棍的人闯进私塾,原来是贫困灾民在“吃大户”,他们以为席先生是富贵人家,到家一看,原来是一户穷先生。席先生对灾民深表同情,把家里仅有的一担米给了灾民。不久气势汹汹地来了一百多个清兵,他们一阵砍杀,灾民四散奔逃。哭声盈野,血流满地。

这次事件给朱德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也是在那时候,朱德开始认为:“皇帝十分要不得。”“要救国救民就富国强兵,但富国强兵的事没知识不行。”



△席聘三先生画像

席家砭私塾坐落在马鞍镇西3公里处的大井坝村,小小年纪的朱德每天早晨干完家里的活计再去上学。不论酷暑还是寒冬,从家里到私塾八里路,他每天都要来回走四次。朱德后来回忆起艰辛的童年生活时说:“我从小就是饿肚子长大的,因此,后来搞革命运动时,我就不怕饿,好像根本不知道饿。讲起干活,也是一样。我从小到大都干活,所以后来做体力劳动时,我从来不觉得面子难看。”



△朱德旧居

从1896年到1904年的八年时间里,朱德在席家砭私塾度过了他的学生生涯。在席先生的影响下,他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完成了终其一生不曾动摇的救国救民使命的思想启蒙。

辛亥烽火

1906年,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取消科举考试,在席聘三先生的思想启蒙下,朱德选择了新式学堂--顺庆府中学。这所学堂由著名民主人士张澜担任校长,他的维新思想和科学强国、教育救国的新理念让朱德深受启发。朱德在顺庆府新学堂只念了一年,但这里却是他接受进步思想的开端。



△朱德图书室(现南充二中内)

1909年,23岁的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课余时间,他经常向蔡锷求教,并借阅了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有关华盛顿、日本明治维新方面的书籍。蔡锷对朴实好学的朱德也十分青睐。



△蔡锷

1911年8月,朱德从讲武堂毕业,被分配到蔡锷所部当副目,两个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在云南的重九起义。当时发生了一个意外,朱德的连长在起义将要爆发时带领两个排临阵脱逃。朱德得知消息后,只身疾追逃跑的部队。在朱德的感召和影响下,士兵们纷纷表示愿意跟他回去参加起义。蔡锷获悉此事后,当即下令,提拔朱德为“敢死连”连长,部队作为先锋攻打总督衙门。



这是朱德从军第一枪。在起义中,朱德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作战英勇顽强,初步展现了一个优秀军官的军事素质和指挥才能。而朱德积累的起义经验也在16年后领导南昌起义中得到了充分施展。

将星升起

1916年2月初,朱德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敌我双方在泸州、纳溪遭遇。



在以棉花坡为中心的纳溪之战中,朱德挑选出精兵强将组成敢死队。趁着夜色,悄悄运动到对方工事附近。拂晓,敢死队迅速冲入敌阵,趁对方毫无防备,拿下了珠坪山。拿下珠坪山等于控制了整个棉花坡。随后朱德与敌军展开正面拉锯战。由于朱德总冲在第一线,在一次战斗中,朱德帽子被打飞,马也被打死,所幸人无恙。经过三昼夜的激战,敌军最终退避两三里。



△棉花坡战役中使用过的子弹

这是护国军成立以来的第一场恶仗。不久后朱德被提拔为少将旅长。此时朱德尚未满30周岁。军事史家们认为,在这次战斗中,朱德注重奇袭战术的使用,这说明他已经突破了旧军队教科书式的指挥。

朱德早年的贫困生活经历给了他一双平等待人的眼睛。当年流民拖家带口“吃大户”被截杀的情形深深刺痛了朱德。他非常痛恨颐指气使的部队官僚习气,绝不允许任何军官打骂士兵。他与士兵们同吃同喝,只要士兵们还饿着,自己绝不吃一口饭。因此,士兵们热爱他,愿意和他并肩战斗到底。朱德还非常注重发挥官兵的智慧,采纳合理建议,他的军事民主思想在当时十分能难可贵。



△棉花坡战役中使用过的马刀

在无数次战场的磨砺中,朱德的部队渐渐形成了擅长打夜战和白刃战的名声。在蔡锷属下,从学员晋升到少将,朱德只用了6年时间,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众里寻她

在蔡锷的介绍下,朱德与孙炳文很快成为莫逆之交。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朱德开始阅读《新青年》、《新潮》、赫胥黎《天演论》、卢梭《民约论》等书刊。他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探寻中国的前途,经常和孙炳文一起探讨俄国“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中国为什么会屡遭挫折?



△朱德和孙炳文

蔡锷逝世之后,滇军、川军很快陷入内战,朱德身不由已地卷入其中。此时的朱德,内心对时局十分失望。他决心抛弃高官厚禄,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1922年7月初,朱德到北平后找到孙炳文,得知他的好友李大钊去年参与组织了一个新党——中国共产党。听孙炳文介绍了共产党的情况后,朱德当即表示要加入这样的先进政党。寻找李大钊未果,孙炳文建议到上海找另一位中共领导人——陈独秀。

8月,朱德和孙炳文来到上海先拜会了孙中山。这是朱德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见到孙中山。多年以后,他对会面的细节仍然记忆清晰。

孙中山希望朱德能够组织滇军攻打广东军阀陈炯明,并答应先付军饷十万元。朱德婉言谢绝,并坦诚表示对与军阀搞同盟的战术已经失去信心。



△孙中山故居

在上海,朱德和孙炳文费尽周折找到陈独秀。当陈独秀得知朱德是滇军中的一名旅长时,他沉默了一会儿说:“要参加共产党的话,必须以工人阶级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像你这样的旧军队的高级将领,需要长时间地学习和真诚地申请,要以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为自己的世界观。”说完,陈独秀送给朱德几本革命理论书。陈独秀的话始终萦绕在朱德耳边。看来,共产党确实不一样。他当即决定,去欧洲共产党的源头寻找救国真理。



△陈独秀

9月初,他和孙炳文登上了“安吉尔斯”号客轮去了法国,辗转柏林后终于找到了法国留学生组织的共产党团体负责人——周恩来,他对周恩来说:“两年也好,三年也好,我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只要同意我入党,派我做什么都行。”



△在德国时的朱德

1922年11月,在周恩来和张申府的介绍下,朱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36岁。从此走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伟大道路。

红色之德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位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是目前国内最大也是介绍朱德生平和功绩最系统、全面的所在。这里珍藏着一封朱德担任八路军总指挥时写的亲笔信。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朱德在山西抗日前线时,得知老家四川仪陇正逢旱灾,生母和养母生活异常艰难。然而朱德虽身居高位,自己却身无分文,无奈之下只得写信向发小和同窗好友戴与龄求助,借钱接济家中母亲。接到信后他简直无法想象: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连二百元大洋都拿不出来。这封承载着报国之志、孝母之心和勤廉之德的特殊信件,字里行间透出的恳切和无奈,深深感染了戴与龄。



△朱德总司令亲笔信

战争是冷酷无情的,1938年,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朱德独子朱琦才得以从国民党滇军中脱身。随后他在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朱德对他说:“前线正在打仗,总指挥的儿子不上前线,谁上前线!”在山西方山县一次突破敌人封锁线的战斗中,朱琦负伤,造成右脚关节强直运动障碍,成了三等甲级残废军人。



△朱琦的《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

1948年,朱琦转业到铁路部门,朱德对他说:你一直在部队工作,不懂技术,调到铁路局以后,不能当领导搞管理,要从头学起。朱琦先后当起了火车机车的练习生、司炉、副司机、司机。在火车司机岗位上,朱琦干了一辈子。和他常年工作的同事,都不知道他的父亲是朱德。



△朱德全家合影

人们都说,朱总司令把马列主义革命理想和中国传统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了完美结合。他的事业有公无私。

1976年7月6日,朱德与世长辞享年90岁。遵照遗嘱,康克清将朱德的全部积蓄20306.16元上交中共中央办公厅,作为他的最后一次党费。朱德晚年曾反复对家人说 “我是无产者,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死后一律上缴,我没有遗产。



△缴纳党费收据

毛泽东称赞朱德是“红司令”,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谈到朱德时也赞叹道:“"朱德"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这个名字由于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在中文中的两个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今天我们审视朱总司令的一生,尤其是他青年时代的足迹,相信每个人都会由衷地感佩:朱德给后人留下最大的遗产就是他名字中的这个“德”,他的一生便是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的典范。

今天我们审视朱总司令的一生,尤其是他青年时代的足迹,相信每个人都会由衷地感佩:朱德给后人留下最大的遗产就是他名字中的这个“德”,他的一生便是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节目中,朱总司令曾孙朱辰带观众实地探访仪陇县马鞍老街以及朱德同志纪念馆等地。在节目中朱辰表示,初心是一脉相承的,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心中怀揣的是跟老一代人共同的家国情怀。初心是一个延续,在每一代人身上有不同的体现。



12月4日本周六晚21:40

凤凰卫视中文台《皇牌大放送》特别呈献

《从此天涯寻正道——青年朱德纪事》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