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万众一心摘帽奔康 不负韶华接续振兴
飘渺九月 发表于:2021-5-7 22:49:4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34


南部:万众一心摘帽奔康 不负韶华接续振兴

南充市南部县地处川东北、嘉陵江中游,面积2229平方公里,辖42个乡镇(街道)、491个村(社区)(建制调整前共有1116个行政村和社区),总人口133万,其中农业人口112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川陕革命老区县。2014年,南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98个、贫困人口32734户103273人,贫困发生率9.6%,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以东、西河沿岸和升钟湖库区“三大片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及南充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南部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下足“绣花”功夫,坚决有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7年,在国家第三方评估中,南部县以“漏评率0.05%、错退率0.06%、满意度97.82%”的领先成绩率先摘帽;2018年,成功实现198个贫困村整体退出,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八尔湖镇纯阳山村作为全国6个精准扶贫典型之一获邀在“决胜2020脱贫攻坚展”参展,受到肯定;2019年,圆满完成3.2万户10.2万人整体脱贫底线目标;2020年8月,顺利通过脱贫攻坚国家普查;2021年2月,中共南部县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长短结合”壮产业贫困群众“钱包”鼓起来

南部县坚持把产业作为脱贫的根本出路,优先把贫困群众纳入特色产业利益链,实现稳定脱贫有支撑。

做强“长效产业”支撑。按市场运作模式,建成晚熟柑橘产业示范带25万亩、道地药材示范带1.2万亩、木本油料示范带1万亩、生态养殖8万亩,在南部县范围内形成了以晚熟柑橘为主,道地药材、木本油料、生态养殖等同步发展的长效产业体系。

壮大“四小工程”规模。依托脱贫奔康产业园,每户安排产业扶持金1万元左右,分户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短平快”的“四小工程”2.8万户。

完善利益链接机制。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致富能人+贫困群众+金融保险的“五方联盟”带贫益贫模式,形成“四跟四走”“股金抱团”“三园共建”等多种利益链接机制,千方百计在特色产业链上做好“贫困群众增收的加法”。2020年南部县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175万元。

创新模式促就业“输血”变“造血”激发活力

牢固树立“技能扶贫扶一生”的理念,坚持把就业和技能培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信息化共享,开展精细化服务。通过在行政村建立就业服务站、开通“金保”专网、建立南部县就业扶贫“微信群”等方式,实现县、乡、村三级劳动力信息数据联网互通,由各村第一书记或党支部书记、劳动保障员负责及时发布劳动力就业愿望,进行“点菜式”需求对接。

多渠道推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统筹整合各类就业培训资源,定期开设挖掘机、数控等技能培训专班,实行30人以上的“请人来校”,20人以上的“办班到乡”,10人以下的“送教进村”,培训合格发给技术等级证书并推荐就业,全面增强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纽带化连接,开展劳务用工招聘。18个驻外商会全部成立扶贫办,每周发布一次用工信息、每月开展一次网上招聘、每季度开展一次“回乡招募”。南部县每年成建制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达3万余人次,脱贫户工资性收入占到了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教育助学全覆盖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南部县作为宋朝陈氏状元故里,“家贫子读书”的理念深入人心。精准扶贫以来,南部县全面推行“三覆盖”教育扶贫机制,努力实现“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目标。

政策资助全覆盖。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政策告知卡和资金发放册“一库一卡一册”教育助学平台,实行“动态管理、轨迹留痕”,年均发放助学金4800余万元。截至2020年底,南部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覆盖面达到100%,南部县义务教育无一人辍学。

结对关爱全覆盖。为每一个贫困学生安排1名任课老师、1名帮扶干部和1名爱心人士结对帮扶,特别是对在校的贫困大学生,由南部县商会为其推荐爱心乡友,进行“一对一”资助,直至大学毕业。

技能培训全覆盖。对未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延伸开展技能教育培训,先后帮助1300余名贫困毕业生实现及时稳定就业。

医疗靶向斩病根 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全面推行医疗靶向扶贫模式,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顽疾。

全面构筑医疗保障“四道防线”。以“基本医保”为基础,根据贫困患者住院费用支付额度,辅以“大病保险、民政救助、爱心基金”三道补充报账防线。

全面构建健康扶贫“三大机制”。建立逐户逐人的动态筛查机制,依据贫困人口基本数据信息,采取进村入户摸排,做到“一户一卷、一人一案”,南部县贫困人口建档率达100%;实行定期巡诊机制,组建医疗扶贫服务队,深入南部县198个贫困村免费开展健康体检、集中诊疗和后续回访;建立全面服务、精细到人的长效便民机制,县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均开辟医疗绿色通道。

全面落实“九免一补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全额代缴,县内住院一律实行“先住院、后付费”,贫困患者的住院费用个人支付比例均控制在10%以内,贫困群众慢性病签约率达100%,6年来南部县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补偿率达90%以上。

分类实施精布局“住有所居”梦想成为现实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先后投入安全住房建设资金8.4亿元,全面推进农村安全住房建设,覆盖了南部县75%的贫困户和部分临界困难户,所有贫困群众都住上了安全房。

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按照“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目标,创新“四书一报告”建房流程,统一设计户型,划定补助底线,严防负债建大房子、自筹超标,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333户。

统筹推进危房改造。对危旧农房和土坯房按照“五改三建”标准,在确保住房安全的前提下,做到保障安全与节约成本并举,生活设施与生产功能配套,安居措施和致富产业同步,近6年来共实施C、D级危房改造2万余户。

严格把控住房质量。从县到乡成立建房专班,专职做好房屋规划实施及质量、资金、安全监管工作;先后组织了3轮农村安全住房全覆盖筛查,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既有住房进行了安全鉴定。

城乡供水一体化 化解因水致病“顽疾”

南部县自古产盐,素有“川北盐乡”之称,境内地下水卤盐含量超标严重,农村群众“因水致病”现象突出,县委、县政府着力堵源头、治“顽疾”,始终把城乡一体全域供水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项目。

统筹规划、三网同建,城乡全域“一盘棋”。依托嘉陵江、西河和升钟湖“三大饮水源”,建成10个大型制水厂,铺设9条供水主干线,形成了“三源十厂九线”城乡全域供水体系,覆盖了42个乡镇(街道)、1021个村,农村居民吃上跟城里一样的自来水。

整合资源、三级保障,多元投入“一本账”。建立“项目资金+财政补助+社会融资+群众自筹”的多元投入机制,整合资金15亿元,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保障品质、三方监审,质量管控“一把尺”。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建设,建立“专家指导、部门跟踪、群众监督”三方质量监管体系,坚决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统筹推进打基础 乡村旧貌换新颜

南部县考虑到丘陵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围绕“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指标,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消除乡村基础设施贫困现象。

户脱贫“三有”指标:安排人居环境改善项目5.9万个,所有贫困户都实现了安全饮水、通生活用电和广播电视。

村退出“五有”指标:安排到村基础设施项目5700个,南部县100%的村、90%的村民小组、80%的农户通上了水泥路,卫生室、图书室(文化站)、村级综合服务、金融服务等村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大力改善。

县摘帽“三有”指标: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薄改项目资金4.85亿元、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3000万元,乡乡实现有中心校、卫生院和便民服务中心。

创新机制求发展 巩固成果惠民生

在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中,南部县创新推行“挂图作战”的指挥机制、“现场验靶”的推进机制、“五方联盟”的链接机制、“三议五会”的自治机制、内生动力的引导机制和党建扶贫的引领机制等“六大机制”;南部县干群一心、众志成城,汇聚起奋勇前行的力量,充分展现了南部县干部群众争分夺秒的“拼抢精神”、不胜不休的“拼搏精神”和万众一心的“拼合精神”,谱写了丘区贫困大县脱贫攻坚的崭新篇章。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起点,南部县将不忘初心,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奋勇当先,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源:四川日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