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关于春节的“冷知识”,有你不知道的吗?
幸福341 发表于:2021-2-12 15:03:3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98


爆竹声声除旧岁,牛气冲天度佳节。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些关于春节的“冷知识”,有你不知道的吗?

春节古时不叫“春节”


在古代,正月初一其实叫“ 元旦 ”、“ 元日 ”,春节一词,其实是出现在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建立,在历法问题上,基本上确定“行夏历,所以顺农时;行西历,所以便统计”,采用了公历记年,规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可能有两个


春节还有“闰春节”又称“ 闰正月 ”之说,据推算,自公元 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 年,农历的闰正月将在1651、2262、2357、2520、2539、2634年出现6次。这种情况下,多是过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不过也有过两次的。



没有大年三十,除夕就过“二十九”


现行农历是根据月亮从圆到缺的时间,平均周期是29.53天,而月份的天数必须是整数,这就导致了大月、小月的出现,即会出现30天和29天的情况 。如果过年这个月刚好是腊月,那么这一年农历就没有大年三十了,除夕就是腊月二十九。



外国人也有过春节


春节并非中国的专利,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也过春节,比如:朝鲜、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缅甸、文莱、毛里求斯。



倒贴“福”字讲究多


传统民俗中贴“福”字是有讲究的,大门上的“福”字其实不能倒贴,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旨在避讳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财气和福气倒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春联也会有不同的颜色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又称“桃符”,也作春贴、福贴、对联、门对、对子等,粤语称挥春(也作晖春),闽南语称春仔 ,因在春节时张贴得名 。红色有吉祥、避邪之意,多用红纸书写 。但也有例外,古时守制(服孝未满的)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庙宇用黄纸,因朝鲜族崇尚白色,清朝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拜年抱拳有讲究


中国传统讲究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女性抱拳与男性相反。



压岁钱并不是“钱”


其实在古代,压岁钱并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一种辟邪用品。相传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妖怪叫“祟”,每到除夕之夜便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对付“它”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岁钱”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钱币,每到过年,压岁钱便是孩子们的重要期待,也是每个家庭过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孩子们围坐在桌旁或是穿新衣齐聚正厅,给父母长辈列队跪拜,由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有的老人们为了增加热闹气氛,会故作小气,讨价还价,孩子们则软磨硬泡、甜言蜜语,直到把老人家的红包都要干净或是哄抢一空,才满意而归,老人家们也是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的好兆头。



过年小吃讲究多


很多地方在守岁时准备的食品也是花了心思,都要讨个吉利的口彩,比如: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枣(春来早),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



正月不理发


“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误解”。据考证,1644年清朝入关后,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壶头 ” ,即剃掉前额上的头发 ,在脑后扎一条长长的辫子 。许多人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 思旧 ”,意思是“ 思念过去的历史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会成了“死舅”,遂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节俗”的传承多了些选择性,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过春节由“重仪式”向“重文化”转变,不要因为一场“误会”影响了正常生活。

另外过年还有诸多禁忌,尤其在古代,更为讲究:



年夜饭开餐前,必须要先要为祖先准备供品并祭祀祖先。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像这些吉利话儿也是人们的“除夕重要功课”。




还有言鬼、死、杀等不吉字语、照镜子、打碎碗碟、恶声谩语、随地便溺、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也是古人过年禁忌的。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