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板”传人彭仲旭,三块竹板演绎非遗文化
井底燕雀傥 发表于:2020-12-19 17:21:4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63
提起高坪的“金钱板”,大家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表演者手持三片竹片,敲打出风云雷雨各种不同的节奏、音响。对这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了解多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金钱板”。



记者了解到,“金钱板”曲艺大致发展于300多年前的成渝两地,成形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2007年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高坪区曲艺协会会长、“金钱板”曲艺传人之一的彭仲旭介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金钱板”艺术在南充盛行,主要出现在码头茶馆和书场。

1960年,20多岁的彭仲旭对这三块小小的竹板迷住了。那时候,彭仲旭一有空就跟茶馆的艺人哼曲,学着用手敲桌子打节奏,久而久之便学会了几个段子。掌握了基本技巧后,彭仲旭自己做了一副“金钱板”,在当地文化站组织的活动上表演。

“‘金钱板’必须讲究节拍,又分强拍,次强拍和弱拍之分,这些节拍形成了有规律的强弱交替,产生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提起“金钱板”的历史渊源,彭仲旭拉开了话匣。他说,“金钱板”曾名“金剑板”“三才板”“金签板”,起源时间比较久远。据说战国时代孟尝君弃武习文之初,对于伏案读书的生活很不习惯,便命童仆用双剑敲打,讴歌解闷,所以在很早以前的“金钱板”,有一头是尖的,形状似宝剑,名叫“金剑板”。



说起“金钱板”的艺术价值,彭仲旭如数家珍。他说,“金钱板”本身就属于传统地方曲艺的一种,饱含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具有文化价值。高坪“金钱板”是巴蜀历史的传承载体,从传统唱词中可以了解巴蜀大地的风土民情、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钱板’亟待保护和传承。”彭仲旭表示,目前“金钱板”这一门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很多表演技能没有得到传承。他希望高坪的广大曲艺爱好者坚定信心,把“金钱板”艺术传承下去。

高坪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波 报道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高坪, #南充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