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中共四川省委新闻发布会举行 聚焦四川未来发展
术数古籍专卖疤 发表于:2020-12-9 13:52:4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42


封面新闻记者 谢燃岸 杨晨 杨金祝 雷远东 摄影报道

五年后,我们将看到一个怎样的四川

2020年12月3日至4日在成都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根据《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四川的经济实力将大幅提升,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明显,提升治理效能显著增强。

如何理解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

12月7日,成都金牛宾馆,首场中共四川省委新闻发布会举行,聚焦“解读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发布会上,新任四川省委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秘书长王一宏首次亮相,介绍了全会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成果。

王一宏介绍,这次全会是在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重点研究了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重大问题并提出建议,描绘了四川未来发展宏伟蓝图,明确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对于四川更好把握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按照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定位来铺排基本框架,依据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来组织相关内容。有利于指导各地、各部门抓住未来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寻求突破,加快把国家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动能,是这次规划建议的一大特色。

此外,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唐文金,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备,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家德,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东,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欣,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戴允康,也参与了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各个领域未来的顶层设计和发展方向,并回答了媒体关心的问题。

四川省委政研室主任唐文金:

融入新发展格局

从三方面探索融入路径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四川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到新发展格局中?

会上,四川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唐文金表示,四川是全国重要的市场腹地和内陆开放门户,又是国家战略大后方,必须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在融入上下功夫、做文章,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这次省委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对此进行了突出强调和专章部署,重点从三个方面探索融入路径。

首先是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国内大循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四川消费市场庞大,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相对健全,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和超过680万户的市场主体,在供需两侧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建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着眼的是发挥我省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科教和产业基础优势。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作用。”唐文金说。

第二个方面则是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需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唐文金强调,要增强对外交往、中转服务、信息交换等核心功能,形成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除此以外,要深入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四川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引领。唐文金表示要优化完善川渝合作机制,着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

“十四五”开通建设宜西攀高铁

构建到长三角地区的沿江高速铁路大通道

“十四五”期间 四川交通地理将发生哪些历史性的根本改变?

发布会上,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备表示,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加快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经济中心有系统部署,而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经济中心,核心就是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开放通道,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承载能力。

郑备介绍,此次全会指出要强化西向南向的开放门户功能,加强东向北向的战略通道建设,构建“四向八廊”的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应该说四川省的交通地理将发生历史性的根本改变”。

“十四五”时期,“南向”将加快建成成自宜渝昆高铁,开通建设宜西攀高铁,特别是围绕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西线通道,加快建设隆黄铁路,抢抓RCEP签署的重大机遇,推动四川更好地对接东南亚、南亚大市场。

“东向”则将开工建设成达万、成渝中线高铁,构建到长三角地区的沿江高速铁路大通道,尽快实施广巴、达万铁路的扩能改造,开辟达万铁水联运的新通道。

“西向”,加快建设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成都至兰州、西宁至成都铁路,提升西向干线的公路通行能力,加强与西北省区的联动,打造面向欧洲及中亚、西亚的开放前沿。

此外,“北向”开工建设渝西高铁,加快既有高速公路的通道扩容,强化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联动,畅通至京津冀地区的交通运输大通道。同时,高标准建成投运天府国际机场,推动“两场一体”运营,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洲际航空中转中心和货运中心,推动业务规模和服务质量进入全球航空枢纽的第一梯队。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朱家德:

加快新基建的步伐

推进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此次全会,四川提出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如何构建?路径在哪里?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家德介绍,四川将通过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坚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三个方面来着力。

“四川既要牢牢把握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又要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竞争,把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关键产品有机嵌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体系之中,成为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不断突破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束缚,在新发展格局中持续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朱家德说。

在侧结构性改革上,四川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来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用性能更好、款式更新的产品来提高产业链附加值,用特色化、品牌化的服务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朱家德强调,重点是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着力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比如,在传统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四川省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工艺革新、产品换代,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在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方面,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产业园区和现代产业基地,打造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食品饮料制造业集群和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下一步,四川将加快新基建的步伐,推进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同时抓好数字产业的发展,“芯、屏、端、软、智、网”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延链、强链。

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刘东:

科学城、科技城的双城引领

建设天府实验室争创国家级实验室

创新,在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到2025年四川要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到2035年基本建设成科技强省。

如何将实现这个目标?发布会上,四川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东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答。

“首先要制定实施好两个规划,一个五年,一个十五年,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刘东说,通过这两个规划来明确未来五年十五年创新发展的思路、重点、举措和主要目标、主攻方向。

其次是科学城、科技城的双城引领。刘东介绍,四川将和重庆以“一城多园”的方式建设西部科学城。在四川的布局当中,重点是成都科学城和绵阳科技城。前者按照全会明确的“一核四区”来布局建设,后者按照“建设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目标来认真推进,走出一条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的路子,“这两个城的地位对于我省是非常重要的。”

在四川科技强省打造上战略科技力量,天府实验室的建设是重要一环。全会明确要集中优势力量,着眼国家重大需求,在几个方向上来推进天府实验室的建设,包括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等,“通过天府实验室的建设,我们争创国家实验室,这也是国家实验室建设比较好的做法。”刘东说。

除此以外,刘东还提到了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以及优化创新生态。据悉,四川省科技厅将认真组织制定重大科技专项规划方案,在关键技术突破、卡脖子问题解决、未来发展引领等方面打通相关的技术障碍。同时,将系统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四川省商务厅厅长刘欣:

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布局

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十三五”期间,四川开放型经济交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对外开放迎来RCEP协定签署实施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全省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了难得机遇。”发布会上,省商务厅党组书记、 厅长刘欣表示,将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着力在拓展开放空间、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开放平台和优化开放环境上寻求更多突破、取得更多实效,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如何“深化”?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刘欣表示将从“四个坚持”发力:坚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布局;坚持以推动贸易投资融合和内外贸一体化为路径,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坚持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重点,构建更高能级开放平台;坚持以制度型开放为方向,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刘欣提到,要更加注重把提升双循环开放门户枢纽功能与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经济腹地优势结合起来,推动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更好运用RCEP制度安排,做大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合作,加强开放能力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更加强化西向南向开放,加强东向北向战略通道建设,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建国际航线、国际班列、长江航运、陆海多式联运协同运行体系。

在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方面,刘欣表示将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进“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加快建设贸易强省。发展文化、数字、中医药等服务贸易,拓宽出口产品转内销渠道,扩大高品质商品和服务进口。制订“走出去”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探索与发达经济体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打造国际产能合作示范省。用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打造中西部投资首选地。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戴允康:

“十四五”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将评选命名天府旅游名县、名镇、名村

四川文旅资源丰富,文旅发展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在“十四五”期间,四川如何进一步推动四川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戴允康介绍,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这是四川省委第一次提出这个目标。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现场,戴允康从6个大方面进行介绍。

其中,他提到,要着力做大做强四川文旅品牌。下一步,四川在不断擦亮“天府旅游名县”这个金字招牌的同时,还要探索开展“天府旅游系列名牌”的建设。准备每年评选命名一批天府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名宿、名品、名导等,逐步形成以天府旅游名县为龙头的一系列“天府旅游名牌”。同时持续提升“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文旅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彰显四川独具魅力的文化影响力和特色鲜明的旅游吸引力。

“要着力推动四川文旅产业发展。旅游发展的循环性特别强,我们要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全面激活文旅消费潜力,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戴允康表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枢纽性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旅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园区,做优一批文旅精品景区,做强一批艺术团体,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智慧旅游、文化创意等新经济,积极推进文旅公共服务标准化、智慧化、便利化建设。不断提升四川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调整四川文旅产品的结构也提上了日程。“四川文旅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目前还处在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戴允康说,下一步将打造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结构优化的四川文旅产品体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成都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