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减贫化解贫困代际传递与实现社区综合减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四川嘉陵三村的试验
冀苍鸾 发表于:2020-5-13 13:29:3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12
一、摘 要

2007年,国务院扶贫办与南充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确定南充市为外资扶贫试验区。在此背景下,大通镇的大沟头村以及石楼乡的李家观村、罗家寺村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儿童贫困与发展”试验项目的试点村。试点村借鉴国际先进的扶贫理念,探索了“融入儿童视角的综合扶贫”模式。具体而言,试点村通过对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基线调查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让他们发表关于村庄建设的想法,然后将可行性的想法纳入到原村级规划当中,从而将贫困儿童的需求融入村级规划,在村庄发展建设中重视贫困儿童的发展,最终实现儿童扶贫与社区综合减贫相结合。另一方面,试点村还开展了专门针对儿童的扶贫活动:从社区、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分别设计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对贫困儿童实行多层次帮扶。具体而言,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对老师和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通过益智游戏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针对监护人的失职、专权行为对监护人进行了“合格监护人”的培训。项目实施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改善了儿童的成长环境,也改善了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了监护人的知识和素质,有助于整个社区的健康发展。试点村将儿童扶贫纳入到社区综合减贫当中,拓宽了扶贫的视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二、背 景

一直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都将注意力放在贫困村、贫困家庭以及贫困家庭中的成年人,主要是从以上三个对象的视角去思考扶贫问题和开展扶贫工作。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曾经认为正确的思路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人们逐渐意识到过去的扶贫工作忽略了作为潜在扶贫攻坚力量的儿童,缺乏对贫困儿童的关注和投入。近年来,虽然也出现了将儿童作为扶贫对象的帮扶行为,但这些帮扶行为通常都是以建设学校硬件为主要措施以此改善儿童的贫困状况。这些帮扶行为都是从社会或者家庭的角度来考虑的,是在以成人的视角关注儿童的需求,而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来思考儿童到底有什么需求,以及什么形式的扶贫工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儿童贫困依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通镇1986年建镇,是嘉陵区的腹心。其交通十分便利,沪蓉高速公路和达成铁路横贯境内,距离南充市城区也不过20公里。截至2013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大沟头村位于千年绸都的南充嘉陵区大通镇龙池乡,曾经是典型的贫困村,面临着“行路难”、“上学难”、“吃水难”等诸多问题。但是,在国家与社会扶贫力量的大力帮扶下,经过新农村建设、土地转让和村村通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大沟头村目前交通便捷,不仅解决了行路、吃水的问题,而且在摆脱贫困的同时,还奠定了长远发展的良好基础,现在已经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大沟头村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的试点村,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参与式扶贫,而且首次纳入儿童视角,在扶贫过程中切实重视儿童的需求,对化解贫困代际传递进行了有效探索。

南充市嘉陵区以大沟头村为代表的三个村庄借助国家扶贫优惠政策和国际扶贫力量的支持,探索出了一条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的扶贫模式,不仅关注社区的综合减贫,而且在整村推进中关注儿童的需求,注重改善儿童成长条件和环境,以儿童减贫化解贫困代际传递与实现社区综合减贫。嘉陵区这一创新性扶贫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有效解决儿童贫困问题提供了可行性范本,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三、项 目 实 施

1. 项目规划

融入儿童视角的综合扶贫项目,在原有扶贫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了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基线调查和问卷调查,让他们发表关于村级发展的想法和建设,瞄准了贫困儿童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让儿童参与到村级扶贫建设中。试点村围绕儿童需求设计项目框架,将儿童扶贫区域划分为社区、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根据儿童需求,设计相关的扶贫目标。具体而言,在社区层面,主要体现儿童需求被倾听被采纳,通过儿童参与村级规划方案的制定将儿童的需求融入村级规划,实现儿童的小主人地位,从小培养其关注社区家园建设的意识;在学校层面,侧重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对这些贫困农村学校的老师和儿童给予更多的物质及精神方而的关爱;在家庭层面,则重视培养合格的监护人,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帮助监护人转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帮助儿童顺利成长,促进家庭和谐。将儿童需求融入村级规划,主要是在原有的村级规划墓础上,充分征求儿童及其监护人的需求,按照项目评选标准,将儿童合理且可行的需求意愿融入项目村整体规划中,形成《嘉陵区融入儿童需求的综合扶贫项门村村级规划》,并按此规划开展试点工作。

2. 动员宣传

没有深入扎实的宣传动员,就没有对项目内容、理念及操作流程的熟悉与认知;没有群众的深入学习与讨论,就没有项目的成功实施。由于当地村民早已对村庄公共事务形成了一种淡漠的态度,并且对扶贫的认识还停留在“等、要、靠”的水平,为了使新项目顺利开展,首先需要改变群众的旧思想,让新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此,试点村大力开展宣传工作,通过会议、宣传栏、宣传单等多种方式让群众加深对新理念、新项目的认知。对于一些守旧的顽固分子,党员干部就亲自上门单独做思想工作。对于群众的一些担心,负责人都会耐心解答,消除对方的疑虑。对于思想工作不起作用的个人和具体事务,试点村就组织相关人员到已经走在前头的地方去参观,让事实说话,让群众亲身感受发展的实效。为了切实做好试点工作,大通镇的领导班子特意去全国各地取经,甚至还去了台湾考察,最后认定只有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农业才有出路。为了做好群众工作,各级干部尤其是村干部无数次到农户家里开会,遭遇过不少群众的批评和谩骂,但他们表现出最大的忍耐。各级部门的重视与投入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3个项目村在村官的帮助下,共召开村党员会议12次,村民大会15次,村实施小组会议102次,召开妇女代表会议9次,办宣传专栏46期,共发放宣传单1600份,群众知晓率均达到了95%以上。作为贫困市的贫困镇的贫困村,试点村长期以来一直接受国家和社会的扶贫资助。但是过去的扶贫往往是政府的政绩工程和官员的腐败场所,因而群众对扶贫工作并不热心。通过大力宣传和解释,村民对新项目的态度由之前的怀疑、排斥转变为现在的欢迎、期盼。村民不仅接受了儿童视角的扶贫理念,而且亲身体会到了参与式扶贫的好处。总而言之,村民增强了对好项目的信心。

3. 村庄筛选

2009年11月5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贫困社区综合扶贫试点示范项目PK赛在嘉陵区石楼乡罗家寺村举行。共有6个村提出申请,通过竞争答辩的方式决定输赢。答辩分为个人陈述和提问环节,候选村从贫困程度及原因分析,如何调动农民参与项目的规划与实施、资金管理运作模式、群众筹资投劳情况,以及如何做好项目的后续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演讲答辩。嘉陵区扶贫办特意从扶贫办、财政局等涉农部门及项目实施乡镇抽调人员组成专家评审组,另外参与竞争立项的6个项目村分别选举3名村民代表组成社区评委,在各村负责人答辩完后当场打出分数,根据综合评分高低确定示范村。通过多轮角逐,石楼乡的李家观村、罗家寺村和大通镇大沟头村3个村庄最终胜出,成为试点项目的示范村。

试点村针对大量留守儿童因隔代哺养造成的亲情缺失,特别从儿童心理健康着手,为儿童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借助西华师大心理应用研究所的资源优势,在3个试点村所在的2所乡村小学,针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所显示的问题,对老师和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并且以班为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放松训练、思维训练、感恩教育、情绪控制、人际交往等游戏式体验活动,旨在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针对监护人对孩子照顾和教育失当现象,试点村对监护人及儿童分别开展了系列活动:一是合格监护人的培训,主要包括贫困儿童营养及健康知识培训、孕产妇及婴幼儿营养与健康保健知识培训、婚姻家庭专题讲座、心理养生专题讲座、子女教育专题讲座等等;二是对儿童的培训,开展了“心灵阳光”关爱儿童行动,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去理解父母,增强自我独立能力。此外,大沟头村积极响应嘉陵区政府“乡村少年宫,打造课外乐园”的号召,在获得村民表决通过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在居民集中点建设了该村的“少年文化宫”,为当地孩子提供了一个兼顾学习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大沟头村村民在文化广场健身娱乐

(1) 资金发放

该项目于2009年9月正式启动,于2011年8月31日全面竣工,历时两年。三个试点村共涉及34个社789户2853人,完成项目投资1946万元,其中:1、基础设施与环境改善及公共服务分项目,完成投资1378万元;2、产业发展分项目,完成投资510万元;3、能力建设分项目完成投资15万元;4、儿童需求发展项目,完成投资43万元。另外,三个试点村共实现项目配套资金1976万元,其中:企业捐赠252.9万元;市、区财政配套及部门投入629万元;农户自筹670万元;业主自筹334万元。



大沟头村村民新居

(2) 技术培训

为了更好地实施综合扶贫项目,探索综合扶贫经验,扩展思维,将理论培训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嘉陵区安排了县、乡、村各级管理人员分别赴北京参加了项目管理培训、赴西安参加了项目研讨会、赴陕西省周至县学习猕猴桃产业合作社,还在南充参加了综合扶贫项目操作指南的研讨会等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如何实施综合扶贫项目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实施好项目的信心。另外还组织开展了项目村、社参与式规划培训、财务人员管理培训、能力需求调查培训,开展了小家禽、蔬菜、肉猪、柠檬等实用技术培训内容。总共有263人次参加了相关培训。通过培训有利地提升了村、社各级对项目理念与操作过程的理解。

(3) 群众决策

在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的同时,试点村也充分发挥“社区主导型发展(CDD)”的核心理念,将资源及决策的使用权和控制权完全交给社区,由农民决定实施什么项目。如大沟头村在制定村级规划的时候,就按照“项目实施的条件、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可持续性、村项目管理委员会成员的支持率”等标准,充分考虑贫困儿童及其监护人的需求和意见,让他们通过投票参与到决策当中,从而切实保障村级规划照顾到儿童的利益。以大沟头村为例





4. 项目监测

为了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试点村采用组建监督小组和投诉机制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通过群众评选,共选举成立了3个行政村监督小组和34个自然村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的职责是负责社区内各项事务的监督,保证社区项目的公开、公平与透明度,实现自我监督。投诉机制则体现了监督的灵活性,各级各成员均有权利与义务对本村实施的各项目活动进行监督,督促项目按照计划实施,保证村级规划的最终实现。项目实施一年半来,共接到2起电话投诉,分别反映了项目评选过程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和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经及时调查,已得到了有效纠正,维护了群众的利益。

四、成 效

1. 民生条件改善

在村级规划中,群众都倾向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集中在修路、建自来水和改善环境卫生方面。项目实施后,3个试点村的基础设施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3个行政村实现了社社通公路,极大改善了农户交通不便的状况;同时还解决了600人的饮水困难;此外,新增工程蓄水量3万立方米,增加有效灌溉面380亩,大大增强了项目农户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6+1”村级办公室1个,其中包括图书室、卫生站各l个;建设村级健身娱乐活动操场1400平方米。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人居环境改造的实施,社区环境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得到优化。219户农户实施了新建或改建房屋工程,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整村实施了改厨改厕项目,房前屋后实现硬化绿化。另外还有75户农户参与了沼气项目建设,用上了洁净、卫生的农村新型能源,对于保护生态、改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作用。

2. 支柱产业形成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大沟头村大力探索并推广“党委政府引导、农民群众主体、龙头企业带动、专合组织联结、循环综合开发”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生猪、柠檬(套种蔬菜)两大产业: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引进业主四川禾林柠檬有限公司承包该村土地800亩,栽植柠橡及配套种植中药材,变部分农民为农业产业工人,其余农户实现有效对外劳务输出;二是引进万头规模养猪场1个,改扩建生猪养殖大户30余户,带动农户发展生猪养猪。李家观村和罗家寺村继续推进小家禽养殖业为支柱产业,建立了“大户带动十合作社引领”的模式。现已发展年出栏家禽2万只以上的养殖大户6户,并建立了嘉陵区石楼乡小家禽养殖合作社,已发展养鸡专业户356户。

3. 儿童生活环境和条件得到提高

“大通留守儿童关爱模式”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学业失教、行为失管和生活失助的问题。具体而言,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不仅注重培养儿童个人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且也引导孩子感恩父母、学会与长辈沟通,从而帮助消除代际隔阂,让孩子心中充满爱。与此同时,对儿童监护人的培训,既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引导,同时又有助于为孩子创造一个更轻松、更合意的成长环境。而少年文化宫的建立又为孩子的课外生活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结交朋友、培养兴趣、发挥特长的场所。

4. 社区凝聚力增强

融入儿童视角的综合扶贫项目的实施,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导向,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让社区成员共同参与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管理过程,因而将社区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群众方面来说,由于现在村庄公共事务不再是干部说了算,而是充分尊重群众自身的选择权和决策权,因而群众感到干部是真心扶贫,是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并且,群众做出的选择通常都是得到干部的尊重和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干部也主要是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为群众解决困难和提供帮助,真正做到了服务群众。从干部方面来说,将公共事务的决策权还给村民,改变了从前村民对村庄公共事务的冷淡与质疑,各项工作好开展多了。由于双方的角色和态度都发生了大转变,干群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另一方面,关注儿童非常切合中国人重家庭、重孩子的传统,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围绕儿童健康成长为核心的扶贫措施使社区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社区和农户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大地提高。

五、经 验 与 启 示

1. 创新村级规划模式,融入贫困儿童需求

我国农村的村级规划大部分都是由村干部一手操作的,少数有村民参与的村级规划也都是从村庄整体出发,以成年人的视角和需求为基础。试点村却创新了村级规划模式,首次将贫困儿童的需求纳入村级规划。在原来的村级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对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基线调查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让他们发表关于村庄建设的想法,然后将可行性的想法加入到原村级规划当中,从而将贫困儿童的需求融入村级规划,在村庄发展建设中重视贫困儿童的发展。试点村根据儿童本身的特质将扶贫内容划分为社区、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分别设计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从这三个层次对贫困儿童进行帮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模式打破了过去对儿童扶贫的专项倾向,即不再将对儿童的扶贫看做独立的并设立专门的项目,而是很好地将儿童扶贫与社区扶贫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新的扶贫道路。

2. 发挥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推进参与式扶贫

试点村将作为扶贫对象的社区农民作为主体,以贫困者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并且让贫困者亲自选择具体的扶贫项目、参与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监督工作,成立以农民为主体的项目实施小组与管理小组,建立了监督机制和投诉机制,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收益权,让农民真正从项目中获得收益。参与式扶贫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社区的活力,有利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践中,人们还探索出了“五权模式”: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权,规范村民会议的决策权,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保证村民小组的议事权,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

3. 依托产业实现长远发展

“脱贫、返贫、脱贫”曾是试点村无法跳出的循环圈。要保住脱贫成效和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依托支柱产业——这是大通镇实践得来的经验,也是试点村坚持努力的方向。2012年以来,大通镇先后引进22个业主,建立1.5万亩柑橘、柠檬种植基地,发展3000多亩蔬菜产业,建成3个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发展以生猪、粮油、柑橘为核心的支柱产业,以蔬菜、蚕桑、林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大沟头村重点发展生猪、柠檬(套种蔬菜)两大产业,而李家观村和罗家寺村则继续推进小家禽养殖业为支柱产业。到目前为止,试点村的户年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4.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实行群众监督

试点村改变了过去村干部一手操控的做法,不仅让村民亲自参与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而且还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实行群众监督。试点村从群众当中选取适当的人员组成监督小组,不仅成立了村级监督小组,而且各个自然村也成立了自己的监督小组,然后由监督小组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管。此外,试点村还制定了投诉机制,以便灵活监督。对于那些监督小组忽略的问题,如果非监督小组的成员发现了,就可以通过投诉机制将之公开化。而如果监督小组成员自身失职或渎职,也可以通过投诉机制予以有效杜绝和打击。

5. 立足现实,资源整合

在发展过程中,试点村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项目支撑、财政补助”的原则,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项目支撑、财政补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运用“支部领导、群众主导”村级组织运行模式,调动和激发群众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形成政府、农民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制定村级规划的时候,虽然贫困儿童及其监护人共提出了11项提议,但是其中有两项因为缺乏实施条件,因而判定不可行。而其它的几项提议,最终都是打算在原来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并进而实施的。并且在实施规划中,相关人员也充分考虑资源的整合与再利用,比如儿童图书馆就是打算在村活动室辟出图书专柜。

注:本文摘选自“南南合作减贫案例库”。(http://south.iprcc.org/#/casestudies/caseDetailsid=377&fid=230)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