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云撷秀 │ 林锡墙山水画作品欣赏(作品可定制)
和你相伴1 发表于:2022-3-26 07:58:4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04


披云撷秀

——浅谈林锡墙的山水创作

山水,山水画,为吾国文化人所寻求的心灵安息之场所。其源于儒学之仁智之乐,“仁者静,智者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此一静一动实为人之生活之状态也。而山水画其始于魏晋时期,因当时政治环境之所致,使其文化人多有避世之思想,故而隐于山林水岸,远离官场,以求一种道家所追求的玄散生活状态。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以隐遁生活为背景地歌颂山水自然的诗歌,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画家的创作心思,应该说这是山水画从人物背景中脱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画种的真正原因。



红军过夹金山 192cm×148cm 2015年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208x150cm 2021年



米亚罗印象 183x97cm 2016年



蜀道已不难 174cmx94cm 2018年



嘉陵江的早晨 236cm×121cm 2016年



高山流水有人家176cm×95cm 2020年

今天我们可看到的实物,应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其意境和技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了。由此,我们是能够推断出当时山水画的创作程度的。到了宋代,山水画已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了,其所留下的大量作品,就是在今天,我们也是只可仰视,为我们后世的创作提供了学习和探索的范本。在接下来的元、明、清的各代山水画创作中,画家便多在个性中去发挥了。而这几百年,笔墨的个性化表现,异彩纷呈,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天地。



川江新貌图 174cm×94cm 2021年



山乡巨变谢东风 177cm×94cm 2019年



大风起兮云飞扬 174cm×94cm 2012年



黄河滔滔出太行 175cm×94cm 2010年



巍巍太行八百里 174cm×94cm 2014年



玫园迎宾图 174cm×94cm 2011年



大江一隅 178cm×94cm 2016年

到了明代末期和清代初期,出现了以四僧为代表的创新集体和以四王为代表的复古创作集体。四僧以一种新的手法和构成,以放纵天性的形势来创作,给当时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创作氛围;而四王以追求元、明时期的笔墨纯粹性来进行创作,以更高的纯粹追求来表现对山水的理解。虽然在当时有很多以新旧为标准的争论。但在今天看来,他们的探索对绘画都是有益的。到了民国和今天,西方的文化进入我国对我们的故有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或可说是冲突,其“体用之争”在百年大变局中,也纷呈了各种的学说状态,这对我们的山水画创作也造成了很大困惑。有坚持中国传统的,有中西结合的,有全盘西化的。这种争论,从我们的国门打开到今天的一百多年,也是没有定论的。到是繁荣了绘画的创作环境。



升庵词意·风顺早归来 190cm×140cm 2018年



云横高山图 174cm×93cm 2010年



升庵诗意·嘉陵驶且长千里 196cm×150cm 2018年



魏巍蜀山川江行 185cm×121cm 2013年



青山绿水图 175cm×94cm 2019年



雾锁云端剑山奇 173cm×92cm2014年

作为一个在山水画创作中探索了几十年的画家林锡墙,却保持了自己清醒的创作态度,其坚持以传统的笔墨为主体的创作方向。我们可从他的大量作品中看到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山川的情怀和现实生活的表现。譬如《山乡巨变谢东风》《蜀道已不难》《大江一隅》这些作品中,以传统的笔墨形势表现的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其气象宏伟,有极强的时代感。特别是《蜀道已不难》这幅作品,所表现的成昆铁路,不仅是可观,更是可游,我们完全可以进入到画面中。其主要是突破了传统的透视方法,所营造出的景深,让画面有咫尺千里之势。我们从这些作品中,可看到林锡墙在创作时对对象的营造安排和对笔墨的运用。而林锡墙在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外,对往昔革命题材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红军过夹金山》《恸魄朱砂冲》《铁壁太行》等作品。其《红军过夹金山》这幅作品让我们能体会到当年红军长征时的艰苦,整个画面在朔风的狂飚之下,一队队红军战士顶着漫天鹅毛大雪,隐现在崇山峻岭之中。当我们面对这幅巨作时,红军刚走完茫茫草地就面临一座巍巍屹立、绝壁千丈的大山,山上便是云海无垠莽莽雪岭给人以一种強烈地压迫感,一股寒气逼人的画面让人惊心动魄!体现了革命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种生动的画面是画家长期对笔墨的应用和对生活的体验才可能呈现的,而这也正是林锡墙长期从事写生积累的必然结果。



剑门细雨 174cm×94cm 2015年



雄秀蜀山翠欲滴 154cm×134cm 2016年



气壮山河 180x96cm 2021年



牧歌图 136x68cm 2011年



藏寨风情 128cm×64cm 2017年



芦山双石峡 180cm×95cm 2010年



云海茫茫连天际 132cm×66cm 2012年



月色中天照幽独 132cm×66cm 2019年



记住乡愁 132cm×66cm 2018年



仿石涛山水 102cm×42cm 2015年



仿石涛山水 196cm×80cm 2015年



文轩度假村 68x68cm 2016年

山水之一 68x68cm 2019年



山水之二 68x68cm 2019年



水墨山水之一 68cm×68cm 2019年

水墨山水之二 68cm×68cm 2019年



水墨山水之三 68cm×68cm 2019年



水墨山水之四 47cm×77cm 2019年



焦墨山水之一 96cm×58cm 2019年



焦墨山水之二 96cm×58cm 2019年



康巴印象 67x45cm 2018年

写生系列

甘肃庆城写生之一 46cm×68cm 2016年



甘肃庆城写生之二 46cm×68cm 2016年



甘肃庆城写生之三 46cm×68cm 2016年



甘肃庆城写生之四 46cm×68cm 2016年



甘肃庆城写生之五 46cm×68cm 2016年



甘肃庆城写生之六 46cm×68cm 2016年



甘肃庆城写生之七 46cm×68cm 2016年



甘肃庆城写生之八 46cm×68cm 2016年



甘肃庆城写生之九 46cm×68cm 2016年



三峡写生 46cm×68cm 2013年



连盖坪写生之 45x45cm 2020年



天台山写生之一 52cm×98cm 2016年



天台山写生之二 46cm×68cm 2016年



白水河写生 50x96cm 2013年

我们从他在甘肃庆城的写生、三峡的写生、什邡的写生、贵州的写生、花溪谷的写生、连盖坪写生中,看到了画家对山川的关照。这些写生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了解,也有对笔墨表现的探索,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画家的必修之功。而林锡墙在写生之后,对后期创作作了试探性的工作,如我们看到的一套水墨小品,一套彩墨小品,虽然都是小作品但其中实验性的笔墨给后期的创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正是这些研究性的小品作的成功,才让我们看到了以青绿形势创作的《青山绿水图》《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以色彩创作的巨幅《气壮山河图》《紫气东来》《巍巍蜀山川江行》,以水墨创作的《巍巍太行八百里》《剑门雄关》等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画家的创作精神是充满了激情的,呈现的形势是多样的,表现的手法是丰富的……

贵州写生之一 26cm×34cm 2018年



贵州写生之二 26cm×34cm 2018年



花溪谷写生之一 42cm×42cm 2021年



花溪谷写生之二 42cm×42cm 2021年



什邡写生之一 34cm×34cm 2012年

什邡写生之二 34cm×34cm 2012年



什邡写生之三 34cm×34cm 2012年



什仿写生之四 50x96cm 2019年

山水画创作,古人讲“胸中丘壑”,讲的是我们内心的关照和追求,是画家和观者的心境和境界。古人的归隐和今天我们对山川的歌颂,其实都是画家内心的关怀,要把表象和内心结合,以竭诚的心境才能画出纯粹的作品。对林锡墙来说,也是创作中要解决的问题 - 即构建山水创作的观念是画家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我们在比较完整的看了林锡墙的创作后,觉得其思考是清晰的,脚步是坚实的……

叶瑞琨 於一元山房

2021.12.12

请横屏观看↓



动魄朱砂冲 124cm×247cm 2017年



紫气东来 124x245cm 2016年



养马峡的早晨 92cm×172cm 2007年



大江东去 123cm×242cm 2016年



----THE END----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嘉陵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