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幸福生活“加码”
南充同城网 发表于:2021-1-22 21:37:2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801


2020年10月3日,在“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百姓大舞台上,我市“欢度国庆 情浓中秋”惠民演出举行。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力 摄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柴梓嫣

“村里又有演出了,走,一起去看!”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唯有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十三五”期间,南充稳步推进文化共建共享、利民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各类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演出丰富多彩,把丰盛的文化大餐直接送到了各个社区、校园、乡镇等,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观赏到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A 天为幕布地为舞台 惠民演出增强“幸福感”

“老杨,准备好没?马上该你上场了哦。”“好了好了,马上就来!”戴上头冠,再对着镜子检查一下服装,这便是南充市川剧团演员杨帆每次登台表演前的步骤。

一切准备就绪,杨帆自信从容地站上了蓬安县玉龙山社区惠民演出舞台。“脑壳一转,面孔说变就变。眼睛一眨,不过瞬息之间……”凭借精彩的《变脸吐火》演出,杨帆让现场气氛达到高潮,迎来观众欢呼连连、掌声不断。

从2003年开始,杨帆便成为我市文化惠民演职人员,至今四百余场的演出经历,唯有一场让其至今记忆犹新。

“2016年,我们在仪陇赛金镇演出,当时雨下得非常大,听到有文化惠民演出,老百姓打着伞、穿着雨衣都要来看演出!”杨帆说,这一场演出真正让他感受到了老百姓对文化演出的渴望,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很有必要。

“群众渴望在家门口观看演出,我们只有全力以赴把更多精彩的节目送下乡。”杨帆表示,他对待每一次惠民演出都格外认真,只要老百姓喜欢,他还会走进乡村,为群众送上更多更好看的节目。

“如今,我市已实现了惠民活动全年覆盖!”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聚焦脱贫攻坚,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了“戏曲进乡村”“歌舞进基层”“国庆元旦春节专场演出”“送文化下乡”等专题活动,年均演出超过2000场,真正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能看演出的愿望。



2020年南充市“文艺扶贫·携手小康”惠民演出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受访者提供

B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精品剧作带来“新鲜感”

“张翼德,你这个杀猪匠……”2020年10月,南充原创大型川北灯戏《张飞轶事》在阆中古城文创园红灯笼剧场上演,演出持续90分钟左右,共分为五场。演出中,观众时而被剧中曲折的故事所感染,时而又被风趣的台词和灯官、媒婆丑角逗趣的表演所打动。整场演出台上热闹台下欢笑,台上台下情绪饱满,观众们纷纷表示观演体验欢乐愉悦。

“《张飞轶事》太精彩了,整部剧作民俗特色鲜明,载歌载舞音乐独特,还融入了很多南充的民间文化,让我们在观看表演的同时也学习了很多知识。”家住阆中市七里街道的市民文惠婷欣喜地说,过去的文化惠民演出多是以歌曲、舞蹈、杂技等为主,此次能够把传统灯戏加入到惠民演出中,让人耳目一新。

另一场文化惠民演出,同样让家住南充市长征路的居民张攀林感到文化的力量。“我是一个戏剧迷,前不久看了《笔墨著三国》,对这样的精品力作久久难以忘怀。”张攀林说,通过观看《笔墨著三国》,让他更加了解一代史学家陈寿波澜壮阔的一生,希望以后还能看到更多像这样精彩的原创剧作。

“要有好的艺术作品,才能把更高品质的内容送到群众面前。”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除了《张飞轶事》《笔墨著三国》等剧作外,我市还精心创排多个精品节目。其中,《丝路驼铃》《龙门传说》等45个剧(节)目曾荣获国际金奖和全国、全省一二等奖。《红盐》荣获四川省第四届文华艺术奖剧目奖、表演奖,《太庙惊魂》荣获四川省第四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一等奖。民俗歌舞《亮花鞋》荣获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令每个南充人值得骄傲的是,2018年,在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舞台上,川北大木偶“熊猫队长”惊艳亮相,让全世界为之赞叹。



大型原创情景歌舞剧《印象嘉陵江》剧照。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力 摄

C 公共服务增添后劲 缩短文化惠民“距离感”

文化惠民是一项持久、艰巨的综合性工程,涉及多个层面。“要进一步补齐农村地区的文化短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公共图书馆、影剧院、综合文化活动馆等带来的精神享受。”对照这一要求,“十三五”期间,南充为之不懈努力。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走进顺庆芦溪镇任家祠村的农家书屋,便能看见各种图书分门别类地码放在书架上,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类书籍,法学理论、普法教育等法律类书籍,种植技术、防虫治病等生产类工具书应有尽有。

“农家书屋搞得好,我举双手赞成!”自从农家书屋建成后,村民陈昌国就经常到这里读书看报,一个老花镜,一张旧报纸或一本书就是他的标配。他坦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有好处。以前调解邻里纠纷,给人家讲道理总是结结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长期的阅读让他眼界开阔了,肚子里有“墨水”了,讲起话来头头是道。陈昌国已成为了“农家书屋”的常客。

“现在关起门来打麻将的少了,走进农家书屋交流沟通的人多了。”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家书屋”如今在南充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在各乡镇建起了“农家书屋”“乡村美术馆”等场所,让附近的群众利用农闲时间,在这里看书、学习,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潜移默化改变了落后的生活观念。

据了解,作为惠及农民群众、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及全民阅读主阵地之一,“十三五”期间,全市农家书屋已超过5000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全市10个图书馆、10个文化馆、8个纪念馆(博物馆)、31个街道文化中心和393个乡镇文化站实现了免费开放。文化惠民,带来的是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蝶变”,“印象嘉陵江·百姓大舞台”“歌舞杂技进景区”“文艺进特殊人群及部队”等惠民活动,亮点纷呈、精彩不断,一场场惠民演出切实增加群众对文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数说亮点

“十三五”期间, 我市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组织开展了 “戏曲进乡村”“歌舞进基层”“国庆元旦春节专场演出”“送文化下乡” 等专题活动, 年均演出超过2000场。

全市农家书屋已超过5000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全市10个图书馆、10个文化馆、8个纪念馆 (博物馆)、31个街道文化中心和393个乡镇文化站实现了免费开放。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