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市嘉陵区:文化“软实力”筑牢乡村振兴“硬支撑”
万胜 发表于:2021-9-19 22:26:0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25


近年来,四川南充嘉陵区坚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积极打造“文旅+”的新型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补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短板,通过精心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提振群众精神风貌,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活化老物件 传承“精气神”

清冽的西溪河水从嘉陵区七宝寺镇上蜿蜒流过,在石拱桥下一个急转弯后,将桥头的藏珠山围成了“三面环水、一面临崖”的雄奇险势。山水之间,林木深处,一大片明清古建筑掩映其中,这便是远近闻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宝寺。

漫步七宝寺,但见廊庑秀雅,庭院幽静,厅堂轩昂,纵横规整,自成一体,经过修复后的七宝寺建新如故,让人宛若回到了百年前,看到了先生授课的身影,听到了学子的诵读声。时间倒回到一年前的修复现场,不同于一般的施工场景,这里维修保护工程现场没有机械轰鸣声,只有手艺精湛的匠人各司其职,或专心凿木,或铺砌青石板路,或运送手工小青瓦,现场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运用他们的耐心、精心和细心打造出七宝寺这一精品。

七宝寺是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古书院建筑群。嘉陵区以七宝寺为依托,引进企业投资15亿元,打造以南池书院博物馆和七宝寺(南池书院)为核心的书香文旅区,力争为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国学经典、弘扬爱国精神、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近年来,嘉陵区加大对重点文物保护力度,推动嘉陵文化的传承发扬。政府投资1800万元,实施了七宝寺、田坝会馆、羊龙庙牌坊等一大批国、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抢救性维修工程。嘉陵区在启动文物本体维修工程时,确定了以”文“为基点,明确保护为主,做到修旧如旧,并结合文旅发展,打造嘉陵文创基地。

嘉陵区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强化非遗传承与发展,使非遗文化活力永续。截至目前,公布区级非遗12项,申报南充市级非遗项目8项,成功入选第六批南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项,嘉陵剪纸、棕编、扎染等非遗文创产品深受欢迎,尚好桑茶制作技艺,蜀绘、蜀绣、蜀锦“蜀中三绝”等非遗项目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蜀绘远销东南亚,并多次代表南充参加国内外丝绸博览会,广受好评。

嘉陵区不断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明确提出对身怀绝技的老师傅、老工人、工艺技法传承人等予以保护,并定期举办培训班,培养技艺传承人;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平台建设与利用等方面的关系,赋予非遗文化更多活力。

下阶段,嘉陵区将逐步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推进该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广泛宣传非遗文化,使得非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

留住了乡愁 带火了旅游

近年来,嘉陵区以“美丽田园为形、产业支撑为基、乡愁村韵为根、厚重文化为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盘活“乡愁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真没想到,小小的桑葚不仅让我们村走上了致富路,还搞活了乡村旅游,吃上了旅游饭。”2019年以来,小桑果为大通镇合兴嘴村集体和周边群众累计带来2000多万元收益,2020年人均增收达到2.5万元。

曾经的合兴嘴村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项目少。在嘉陵区多部门联合助推帮助下,该村以优质果桑种植示范园为依托,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2017年,合兴嘴村及其周边的村子流转土地2500多亩,建立优质蚕桑园;流转2000亩果桑园,建立桑叶(养蚕)综合利用示范园,发展桑葚规模化种植,延长加工产业链,深挖产品附加值,开发出桑葚干、桑葚酒、桑茶等系列产品,不仅招徕了大量游客,而且逐渐显露出“桑”品牌效应。目前合兴嘴村及其周边村子的桑园已超过一万亩。

合兴嘴村通过做好“桑文化”文章,将小小的桑葚“渗透”到经济发展的每个环节,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型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极大地改善了落后经济面貌,实现了从一个落后村向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成功转变。

南充市十大网红新村嘉陵区世阳镇杨家寺村四季玫瑰花竞相开放,长寿湖边杨柳青青落地垂,游客们或赏花,或在树荫下漫步,或在长寿湖上划船,感受乡间的静谧、清凉与淳厚。闻名遐迩的东坡长寿谷就在这里,走进东坡长寿谷,可以了解丰富的人文历史,游玩童趣天地,爬上依山而建的玻璃栈道观景远眺,还能感受人造瀑布的壮美。

东坡长寿谷景区依托自然生态风光和民俗文化,建设城郊休闲农庄,开发休闲观光和体验互动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利用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当地特色,推出“农耕文化体验游”“休闲项目娱乐游”“乡村美食节”“长寿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旅游产品和节会,助力农旅融合联动发展,打造集体验、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

“我们在农业园区打工,每天能挣120元,一个月工资有两三千元。游客多的时候,卖点小吃和农产品,一年有两万多元的收入。”目前,该村原61户农户,齐步迈进小康生活。

近年来,嘉陵区擦亮“世界长寿之乡”“中国桑茶之乡”“中国蚕丝被之乡”三块地域金字招牌,加快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充分依托“一江三河”等自然生态资源和万亩桑树、柠檬、柑橘、花椒等农业资源,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书院文化、生态文化、丝绸文化等,建设一批特色园区、特色展馆、特色民宿,打造“文旅+特色”旅游线路。引进投资15亿元,打造七宝寺书香文旅项目;引进投资8亿元,打造大通镇天笙寨农旅项目;引进投资5亿元,打造南充飞鸿草上运动综合体江岸文旅项目;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成功签约109亿元的嘉陵区天乐谷旅游区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年均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年均实现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按照“南充市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安排,举办了蛴蟆节、桃花节、果桑节、品果节等活动,以节造势,以势促节,乡村旅游实现收入达到15亿元;2020年,嘉陵区共接待游客6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4.53亿元,在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文旅产业实现大突围,嘉陵区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融合出了一片新气象。

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直播等,让游客在网上通过旅游产品、文创产品走进嘉陵区,触摸嘉陵身段,感受嘉陵美景。数字化、智慧化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用数字化赋能旅游,打造“一部手机游嘉陵”,嘉陵区紧紧抓住机遇,在技术应用和基础投入上加大力度,坚持创新和开放思维,用更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消费者,赢得游客广泛赞誉。

既要富“口袋” 更要富“脑袋”

近年来,嘉陵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奏响文化服务三部曲,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

奏响“阵地建设进行曲”。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投入资金416万元,为507个镇村文化站(室)配送文化设备;2020年,整合资金1920万元用于完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资金600余万元,用于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争取资金500万元,实施区应急广播体系项目和智慧广电示范区建设。

奏响“文化惠民交响曲”。依托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奏响文化惠民活动交响曲。2019年-2020年,全区累计开展“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周末大舞台”等演出650余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云上送戏进万家,安全防控靠大家”为主题的直播活动,为群众云上送戏520场。2019-2020年,为乡镇图书分馆配送图书15000余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奏响“数字文化变奏曲”。数字图书馆、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涵盖海量数字文化资源,以视频、音频和电子图书为主,方便读者在线查阅图书、观看视频、聆听音频资源。注册嘉陵文旅抖音、嘉陵文化视频号,升级“嘉陵文化”微信公众号、多层面开展“云上文化”服务,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铸文化之魂,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嘉陵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路上,嘉陵区将更深入挖掘和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群众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南充市人民政府网站)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