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如何永流传?四川省2020年中华经典诵写讲演落幕后的思考
风来时狂放 发表于:2020-12-2 20:03:5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51


四川省2020年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主题展演暨颁奖典礼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何方迪

诵古今经典书华夏文明,讲中国故事演蜀风川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日前,四川省2020年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主题展演暨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至此,系列活动落下帷幕,但中华经典在各大中小学,在社会各界,必将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永远流传。



颁奖现场

盛况:线上+线下 210万人参与网络投票

四川省2020年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四川教育电视台承办,四川省教育基金会、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协办。活动自6月份开展以来,组委会收到来自教育、科技、公安、文旅、卫生、市场监管、国资、税务、社区、军人、扶贫开发局等多个行业部门的参赛作品共计4000余件。活动前期现场展演网络实时观看人数50多万人,参与网络有效投票高达210万。活动动期间,各市(州)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各学校明确职责分工,积极配合,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引导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亲近中华经典,提升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建设者,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节目展演

思考:经典吟诵方面,我们还欠缺什么?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成都石室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长邓京以“《涉江采芙蓉》乱世里最真的情和最苦的心”为题获得四川省2020年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之讲经典一等奖。

谈到参赛感受,邓京主要说的是进入全国复赛之后感受到自身的不足:“中华古典吟诵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这边可能还是做得非常的不够。我去参赛的时候,文化知识考察里面就有很多‘入声字’,现代消失的一些古音的读法,像我们这边从小的教育基本上都不涉及了,所以我觉得在传承方面,我们应该去加强。北京话中没有入声音,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独、节、插等字,原来都是入声字,但在北京口音来念,诗歌的平仄音律就完全不相合。对比结合福建的非遗的''南音''里,就有很多入声字被保留了下来,是以音乐的形式传唱的。”



孩子们通过聆听名人大讲堂领悟经典。 摄影 陈羽啸

邓京参加的是讲经典比赛,主要是对中华古典诗词的理解和解读,“因为全国这个比赛是依托于叶嘉莹先生的迦陵杯,叶先生其实比较提倡学古典诗词一定要诵读或吟诵,而且比较提倡使用古音来诵读、吟诵,才能更好地去了解中华诗词之美。我当时理解的讲经典主要是给学生上课,但实际上,在参赛中我发现,包括北上广以及福建、江浙地区的参赛选手,对于吟诵经典这一部分非常注重。我们这边主要就是学生齐读,但是他们还注重了很多古音,研究比我们更深刻。换句话来说,他们的这种传承其实比我们做的要好很多。我讲《涉江采芙蓉》时,更注重这个主题以及文字本身的理解,而忽略了诵读方面,我觉得这点非常遗憾。后来我又去看了叶嘉莹先生的传记片《掬水月在手》,里面很多叶先生吟诵的古音。今天我们用现代汉语去读很多古诗的时候,在读音上是感受不到它的押韵或它的韵律,就是因为我们的古音已经发生一些变化。新月派说诗歌有建筑美,然后有音乐美、绘画美,我觉得应该把中国古诗的这种美感通过更全面方面展示,除了文字所见,包括给学生这种鉴赏或想象,读音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邓京参加颁奖典礼

《掬水月在手》里有一个片段,让邓京非常感动,片中,近80岁时,叶嘉莹和席慕蓉一起去吉林寻找叶赫古城——她的祖先“叶赫那拉氏”来自那里。古城高耸,维草萋萋。先爬上去的人对她喊:“叶先生,不用上来啦,上面什么也没有!”但她一定要自己爬上去,她站在荒败的颓垣之巅,极目远眺。画外音响起了她的吟唱: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邓京说:“当时看到后我潸然泪下,觉得非常打动人心。因为人通过情感和吟诵,它实际上调动了你更多的感官,然后放大你的情感。古人作诗喜欢吟唱,吟唱的过程当中有情感蕴涵,我们在教学当中也提倡学生朗诵、诵读,但更多地是停留在表面,应该从小就有更从容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理解情感之下,然后通过诵读的方式把你的情感表达出来。”

邓京强烈推荐小朋友们一定要学和读《笠翁对韵》,对于此次活动推广的意义,她觉得:“希望我们能够从更古老的源头上去感受中华诗词它最原本的状态,希望传承当中更多的是回归。”



海光长期致力于经典诵读传承

展望:诵读+讲座,学习经典有N种方式

四川电视台主持人海光长期从事国学诵读研究,深入各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推广工作。他说通过多年诵读活动的经验,认识诵读经典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他透露——已经成功破解了学霸之谜的密码。海光老师说,我长期关注的一些学霸,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孩子吴早期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这对培养他们成长后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诵读是一种气质,给孩子的记忆涂上了一层靓丽的颜色,能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引领的作用,学生诵读过的诗歌,可能会内化为他的修养,诵读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格局大小,以及人生境界。



川大附小的诵读小达人展示

目前,海光将国学诵读课程带到川大附小等学校,课间时分,通过校内的大屏可以看到年级诵读小达人的诵读片段。要想成为年级诵读小达人可不容易,年级诵读小达人是从班级诵读小达人中产生的,班级诵读小达人则是根据诵读天数,诵读时长,诵读打卡次数,这三个指标中完成度最高的同学获得。海光说:“经典诵读并不是一定要小朋友们一定要把背住,我们最喜欢的状态就是慢慢地读,自然成诵,这样就是最好的。”

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四川省图书馆承办的名人大讲堂,出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身影,每期都要带孩子前来聆听的余女士说:“听名家解读四川历史名人,是领悟经典的最佳途径,比单纯的阅读,更能打开孩子的视野。带着问号来听讲座,再回去翻阅经典,会留下许多感叹号。”



西南民族大学选送的诵经典作品《乐府诗歌——木兰诗》

延伸:让“经典吟诵”浸润生活

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明一语评价经典诵读活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教学,曾明认为,在浩如烟海、星河璀璨的古人著作中找寻智慧、启迪心灵,才是诵读活动的目的所在。那么,如何才能让诵读活动“入心”、“入脑”、“走深”、“走细”,让它持续保有生命力,而不至于沦为昙花一现?曾明认为,不仅要“读”,还要“讲”。“从专家讲、同辈讲再到彼此讲,我们要抛弃传统学术型讲座,创新形式,要像杜甫讲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说,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就像空气一样,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但是如果没有意识和体察,它也无法升华。

去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引起了曾明的注意。“美育广义上讲也是一种文化,就像杜甫的诗句,既是育人,也是画景,景与人紧密结合。”在他看来,无论学任何专业,都需要一定人文基础训练,人类如果失去对人文的追求,也不会真正富起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成都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