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如何画好“同心圆”、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专家这样建议……
天一教育培训寐 发表于:2020-7-16 17:53:2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37


南充创业小镇 嘉陵记者站 杜成澄 摄



华讯方舟主体竣工 顺庆记者站 刘洪和 摄



建设中的南充双创中心 记者 伍罗文博 摄

画好“同心圆”, 唱好“双城记”, 建好“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之一,南充作为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该如何借助这一难得的机遇?为此,记者采访了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代方银和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覃发超。

利用产业优势 实现深度融合

记者: 作为来自西南大学的专家,你对南充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什么建议?

代方银:南充历史悠久,产业丰富,可以利用产业优势,优先搭建有关产业科技创新技术平台,特别是蚕桑丝绸产业。目前我国年蚕茧和生丝产量分别占世界的75%和85%左右,且以西部为主。四川蚕桑全国排名第二, 全省桑园180多万亩,年发蚕种200余万张,产茧75万吨以上, 是中国蚕桑和丝绸的西南中心。重庆蚕桑丝绸规模比四川小,但重庆特别是西南大学是全球有影响力的蚕业科技中心。 双方强强联合,建立现代蚕桑丝绸产业创新中心,推进传统蚕业转型升级,加速新功能蚕桑丝绸技术体系建立,发展高效多用途现代蚕桑丝绸产业,显著提高蚕桑丝绸经济效益,打造成渝蚕桑丝绸全球著名中心,有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成渝一体化发展,特色鲜明,意义重大。

下一步,可以通过成渝地区的合作,整合川渝蚕桑丝绸有关核心研发机构,建设成渝联合创新中心,以现代蚕桑丝绸科技创新为驱动, 着力全产业链开发和桑蚕茧丝资源新功能挖掘, 加速成果转化应用, 在支撑传统茧丝绸产业升级改造的同时,加速孵化生态建设、功能饲料、 健康食品、 医药利用等新型蚕业,发展相关高新技术产业。

而作为“中国绸都”“中国桑茶之乡”“中国蚕丝被之乡”和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南充,建议优先在嘉陵区搭建“现代蚕桑丝绸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助推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

规划同步同图 主动融入发展

记者: 南充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有哪些?

覃发超: 我认为南充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科文卫资源富集。 全市拥有11所大专院校,85个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15.7万人,高科技企业87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609家,123个企业技术中心,综合实力名列全省前茅,体量优势明显;二是立体交通条件优良。南充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南充高坪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达成、兰渝、成南达万、汉巴南铁路网密集,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里程多、密度大,嘉陵江南充段航电开发已完成, 千吨级船队可全程通行;三是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南充经开区、南充高新区、国家级星创天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等重大产业平台, 有保税物流中心(B型)、四川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川东北金融中心、全国首个电网备调中心等重大功能平台。“五大千亿产业”蓬勃发展,“五大百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记者:南充作为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 该如何借助这一难得的机遇,在科技创新方面采取哪些发展措施?

覃发超:借力“双城记”,打造“次极核”,乘势而上,强势出击,蓄势突破。具体措施可以有几个方面:一要规划同步同图。抢抓国家“十四五”规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编制的“窗口期”,实现与国省总体规划同图、 计划同步; 二要主动融入发展。以新坐标新格局认识问题、谋划工作,跟进大局、融入大局,借势谋势、聚势强势,将川东北中心城市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三要承接产业转移。探索“总部在成渝,基地在南充”“研发设计在成渝,转化生产在南充”合作模式,承接成渝地区高端产业的中下游链条,建配套园区,做黄金配角;四要集聚高端人才。科技大业,人才为先,要研究在“嘉陵江英才计划”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借鉴全国特别是其他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方案, 制定人才激励细则。 充分实施“感情留人”“家庭留人”“乡情留人”计划;五要强化经费保障。要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合作模式, 政府设立区域科技合作创新专项资金,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搭建共享创新平台、建设特色鲜明、区域联动的分中心分基地,加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部门声音

南充市科技局:实现“三大提升” 取得“三大成效”

2019年,全市科技实力实现“三大提升”。一是全市科技投入明显提升。2019年, 我市汇总上报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23.1亿元,同比增长40.9%。 二是全市企业创新主体总量明显提升。2019年,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户、总数达74户,同比分别增加10%、42%,增幅全省排第四位; 科技部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846户, 同比增长42%,全省排第三位。三是全市优秀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明显提升。2019年, 全市共有11项优秀科技成果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全省排第六位(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全市共实现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3.43亿元, 同比增长20.4%,全省排第八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642亿元,同比增长36.8%,全省排第六位。

2019年,全市科技重点工作取得“三大成效”。一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启动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南充国家高新区总体构思初步形成。坚持以创促建,稳步推进国家农高区创建工作, 南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 现代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2019年, 全市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4家,新增省级科普基地2个, 新增市级重点实验室10家。加强“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南充运管中心建设, 科技对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的支撑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是科技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2019年,全市共争取国省科技项目资金7560万元,同比增长62%。吉利汽车“城市智慧物流专用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项目获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支持1500万元,是省级科技项目中单个项目最大支持金额, 同时也创下我市向上争取科技项目单个项目资金历史新高。 三是科技领域赛事活动取得新成效。 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南充),围绕“5+5”现代产业,征集产业技术难题、企业技术需求,促成63个技术难题寻得解决途径和合作伙伴,成功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63份;另有96项技术需求,采取线下对接方式,得以成功解决。牵头组织参加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展览展示了我市科技创新成果、展现了南充新形象, 开展投资推介,签约8个项目、协议总投资15.8亿元。大力实施“嘉英荟”双创行动计划, 牵头举办第三届“嘉英荟·南充双创大赛”,开展2019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相关活动。

下一步, 市科技局将更多与成都市科技局,重庆市合川、北碚等区(县)科技局协商,成立专项工作推进小组, 实行双组长领导模式; 与成渝两地建立工作会商制度进行沟通交流,确定具体落实合作事项。同时,将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合作模式,“成渝南” 三地共同设立区域科技合作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成渝南”三地开展产业协同创新, 搭建共享创新平台、培育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开展与成都、 重庆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 持续做好结对交流重大合作项目以及相关活动的宣传报道, 及时展示南充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合作成果。 持续开展系列宣传推介活动, 着力提升我市科技创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记者 邓坦妮)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