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李志敏 发表于:2020-5-7 02:24:49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1245
照片版权属于新华社以及相关记者,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忘忧子”所有。备注也是引用新华社,略有删减【备注具有历史价值】。

照片非刻意收集。需要值得提醒的是,本文以现在行政管理范围为主,按顺序排列。西充会单独一篇,保持关注。

注:在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发表之后发现还有部分早期照片没有上传,特补档一篇。

编辑不易,请打个赏哦!

360截图20200507160424496.jpg
1956年12月15日 甘洪广

在富饶的嘉陵江畔,有座美丽的城市——南充,这里出产的丝绸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土特产亦很丰富,是川北地区物资集散地之一。这是南充市内一条新建的街道。 【非南充人士,请问此地何处?】



女工们在整理光洁皎莹的生丝 1956年12月15日 甘洪广



织绸厂女工在检查织好的精美被面

南充缫丝厂正在扩建,准备几年内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缫、织、染联合企业。今年这个厂的生丝产量比1950年增加了40倍。



1957年12月23日 孙忠靖、金勖琪

南充第二制丝厂的劳动模范钟太福派到国营绵阳缫丝厂担任作整件车间技术指导工作。这是工人在观摩钟太福操作。 



1957年8月24日 游云谷



罗荣华家人



杨老太太家人

大中坝四川省南充市附近嘉陵江中的一块沙坝。这里已经是秋天的景色了:坝上的瓜果满园,菜蔬葱绿,金黄成串的玉米悬挂在竹篱和屋檐上,到处是一片喜庆丰收的景象。人们很难相信,这就是去年遭受了53年来最大洪水灾害的地方。
灾后的恢复工作是迅速的:在洪水期间,政府拨给了足够的救济粮和救济款;洪水退了以后,又贷给农业社6000多元。社员们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很快就爬了起来,重建了家园,投入了生产。
1957年春天,社员们改造了被洪水冲过的沙质地,种上了西瓜;并且在蔬菜地里实行了间种和套种,副业生产也在蓬勃发展。根据全部收成估计:每个社员除能分到200多斤口粮外,每户还可分到200多元现金。现在社里的贷款已经还清了,社员们已回复到灾前的生活水平……今年9月人民政府特地为社里装了一台电话,当四面是水的大中坝受洪水威胁的时候,便可以用电话联系求援。 



假日里,高高兴兴来个“打百分” 1957年9月25日 刘诗临



木工蔡绍保9岁就当船工,这是他的幸福的家庭生活 同上



嘉陵江上南充港装满粮食和其他物资的船只正待出发

四川南充港是嘉陵江上木船运输的大港之一,经常有成百支木船停泊着。解放前,这里的木船工人生活很苦,不少人一辈子当光棍汉。解放后,他们的生活面貌完全变了样。当他们每完成一个航次的运输任务后,总是快乐地欢度假日;幸福的家庭,也年年增多,有的人虽然年已50,但结婚还是不久以前的事。



1957年9月2日 游云谷

四川省南充市的高小毕业生王桂兰(左)、张素清(中)到市郊文峰乡黎明农业社安家落户后,立即参加劳动。这是社管委员苏裕荣(右)正在给她们记工分。



南充县南城收购站的收购员(右)正在检验茧的质量以便评定价格



南充县南城收购的8万多公斤春蚕茧进行烘干等处理后将送往工厂缫丝

四川北部著名的产茧地区——南充专区。1958年春蚕茧获得空前丰收。总产量达280多万斤,比1957年增产30%。现在,正是蚕茧上市旺季,各地蚕农积极踊跃地将春蚕茧卖给国家。1958年6月19日,孙忠靖摄。



1959年2月17日 张齐才

四川省南充县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计划种植7000亩棉花。为了节省劳动力,公社木工厂的工人正在赶制一批做棉花育苗营养钵的工具。



党支部书记彭昌泽(左)正和社员们在油菜秧田里移苗 1960年10月15日 陈捷



卫星队第二生产小队的干部和社员们正在讨论制定1961年小春产量指标及增产措施的计划 1960年10月20日 陈捷

四川省南充市河东人民公社卫星生产队的社员,根据本队的包产面积和耕作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充分讨论,制定了明年小春生产规划。目前,全队各小队的小春作物已逐田逐块落实,并做出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的具体规定。这样,干部和社员都心中有数,奋斗目标明确,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促使小春生产准备抓得早、做得细,为明年小春作物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9年4月4日 孙跃冬

四川南充县火花公社的3000多亩蚕豆,生长繁茂丰收在望。社员们在田里喷洒药剂防治虫害。



第一生产大队的社员正在赶修水车



第三生产大队和第四生产大队的社员协作修水渠

四川省南充县火花人民公社(今嘉陵区火花街道),经过整社后,社员们的生产积极性更高了。全社十个生产大队,根据公社总的生产计划,充分运用本队有利条件,结合丘陵与平坝地区不同的自然特点,因地制宜,找出了新的增产措施,修订了队的生产计划,使公社全盘计划更加切实、细致、可靠。目前,队与队之间热烈地展开了生产竞赛,提出了“丘陵赛平坝,平坝更高产”的口号,各生产队都在添措施、加干劲,力争实现竞赛指标。1959年4月7日,张齐才摄。



1959年6月5日 张齐才

四川南充县火花公社1959年春茧获得丰收,总产量比1958年同期增产一万斤,每张种蚕平均比1958年多产茧约25斤。图为这个公社养蚕专业队的姑娘们正在采摘第一批丰收的白茧。



姑娘们在摘茧 1960年5月28日



1960年6月9日 陈捷

四川南充县火花公社“三八”蚕场春茧丰收。养蚕姑娘刘其凤正在采摘今年第一批丰收的春茧。



1961年4月25日 孙忠靖

四川南充市郊火花公社第六大队第一生产队的社员,及早修补夏收所需的晒席,箩篼等工具,迎接夏收的到来。



1961年4月19日 孙忠靖

四川南充县潆溪公社第九生产大队(今潆溪街道),在进行1961年“三包一奖”工作中,照顾了各个生产队之间的差别,实事求是地制订了包产指标,队队鼓足干劲掀起了超包产的热潮。
这个大队本着既承认和照顾各个生产队之间的差别又不扩大这种差别的精神,制订了今年的“三包”方案。他们的具体作法是:以正常年景粮食的平均亩产量乘今年各生产队种植的粮食面积,作为各生产队的包产基数,然后照顾各生产队的土质、水利、劳力等主客观条件,对包产总数进行评加评减,调整定案;再根据确定的包产指标定包工、包成本。在包工时,对耕作较难、费工较多的生产队,经过民主评议,也多给一定的包工工分,作为照顾;对土质瘦薄,需用成本较高的生产队,在包成本时,也由群众评议,适当提高比例。由于“三包”中照顾了生产队的差别,无论穷队富队的社员都很满意,掀起了献计献策,争取超包产的热潮。在春耕生产的评比竞赛中,一队(穷队)和七队(富队)都分别被公社评为全社的红旗生产队。
第一生产队生产条件较差,土质瘦薄,劳力又弱。但社员们在大队一定的帮助和照顾下,发愤图强,决心改变生产队的面貌。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在生产队领导下,由干部、老农、社员代表等组成的超包产委员会,领导超包产运动。这是第一生产队超包产委员会的成员正在讨论超包产的具体措施。



同上

第七生产队,充分利用土质好,劳力强的有利条件,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积极搞好花生、棉花、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力争粮食和经济作物样样超包产。这是负责花生选种的社员佘素群等正在精选花生种子。 



同上

第七生产队是一个地处浅丘,土质较好,劳力较强的生产队。这个队在和全大队其它7个生产队的超包产竞赛中,为了夺得今年头一季作物超包产,生产队长余维盛(右)和队里的几位老农生产顾问,在田间研究小麦后期管理措施,计划施一次壮籽肥,促使实产超包产。 

 



1961年4月28日 孙忠靖



同上



同上

四川南充市郊舞凤公社第六生产大队周家埧生产队(今舞凤街道),坚持评工记分制度,并结合每月公布工分,评比“五好”社员。促进了社员出勤率的提高,加强了社员的集体主义观念。在春耕大忙期间,全队104个评级劳力,基本上做到了全勤出工,其中并有70%的社员月月超过定额,全队样样农活都涌现出“五好”社员和高工效标兵,使生产队各种农活都按时、按质完成,成为全大队的红旗生产队。

图一是,“五好”社员韩理山在看记工分的劳动手册。韩理山是一位犁田能手,在春耕大忙期间,每天都超额30%完成犁耙任务,受到社员们的尊敬。

图二是,生产队长唐文荣(前右)在调工牌前,给完成了前一段农活的社员安排新的农活。这个生产队由于坚持评工记分制度,并结合开展评比“五好”社员活动,很多农活都提前完成。

图三是,短产的第七生产队的社员,加强大春作物管理,力争超产。图为负责培育红薯苗的仁亭友(前)等社员正在红薯地里除草,精心培育壮苗。



1962年1月4日 金勖琪



1962年1月8日 金勖琪

四川南充师范学校的学生们,组织了语音、语法、数学、历史、哲学等课外研究小组,配合正课学习,扩大知识领域。

图一是,受到学校表扬的1962级四班学生、共青团员青速华(右),在给同学介绍学习心得,他的期中考试成绩八科都在90分以上。

图二是,62级八班“小学语文教材教学法”研究小组的部分学生在教师陈煊德(左二)指导下讨论小学教材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1962年1月19日 金勖琪



同上

灯戏是流行于川北地区的古老剧种,距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劳动人民自编、自演、自己欣赏的一种文艺形式,每逢收获季节,农民们就在田边地坝悬挂起大红灯笼,敲锣打鼓,三五人搭班唱起灯戏,庆祝丰收。这种表演往往通宵达旦,尽欢而散。
灯戏的剧目大多是喜剧和闹剧,描写农民同地主、土豪和乡里封建势力的斗争,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机智的性格和品德。灯戏的唱腔高亢、粗犷,和当地民歌相近;它的语言生动、通俗而有风趣。
解放前,灯戏不被重视,许多“灯班”都纷纷解散,灯戏渐趋湮没。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灯戏像花逢雨露,又获新生。四川南充专区曾举行灯戏会演,邀请灯戏老艺人座谈,组成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灯戏剧本,并在1960年成立灯戏剧团。现在已发掘出灯戏传统剧目200多个,并创作演出了《母女红》、《早耕曲》、《新嫁妆》等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原五张照片】

图一是,南充专区灯戏剧团老艺人曾继元(中)在给学员们讲解灯戏中的打击乐曲牌。 

图二是,南充专区灯戏剧团在群众中演出讽刺喜剧《假报喜》。这出戏讽刺了一个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懒汉。



1965年2月19日 陈捷



工程技术人员在南充县青居电站现场研究渠道线路 同上

四川省水利电力厅水利勘测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依靠群众进行设计,提高了设计质量。最近,这个设计院组成一个综合设计组,住到南充县青居水电站的工地上,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在工作中,还经常向贫下中农老社员了解当地的水路、地质情况,搜集第一手资料,就地修改渠道线路设计,使工程设计更加合理。图一是四川省水利电力厅水利勘测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向永安公社(原永安镇,现都京街道)贫农社员胡德会(右)了解当地水路、地质情况,征求对渠道线路设计的意见。



1959年10月14日 林柏余

位于大巴山脉尾部的四川仪陇县马鞍人民公社(今马鞍镇),山峦起伏,土地肥沃。公社根据当地情况正在发展白腊生产。图为老技术员陈士华在检查他培养的腊树虫子。



1958年7月2日 孙忠靖

四川南部今年用“良种专仓”为明年储备了碗豆、葫豆、小麦等良种150多万斤。比去年储备良种增加了2倍左右。这个县去年由于良种储备充足,播种季节提前,使今年小春获得丰收。
建立“良种专仓”的好处是:经过检查鉴定入仓的种子纯洁、容易保管、播时调拨及时。入“良种仓”的种子,都要经过农业部门和粮食保管部门的检查鉴定。这是南部县城关仓库的工作人员在检查入仓的良种“五四颗粒”小麦。



南部县城关蚕茧收购站的收购员任志良(左二)和社员一起在按质论价 1961年6月8日 孙忠靖



城关蚕茧收购站的工人正在摊晾收购来的春茧

四川省南充专区的西充、南部等县商业部门开始收购春茧。1961年上市的春茧色泽洁白、茧层厚。各地商业部门在收购中认真贯彻按质论价、多卖多奖等政策,促进了社员们出售新茧的积极性。



1959年1月15日 周为

四川省南部县认真贯彻农业生产的“八字宪法”,开展了一个群众性的土壤普查鉴定运动,对全县田地都作了普查,高产田作到了逐块鉴定。凡经过鉴定的田块都插上了标签,注明了改土施肥计划;对每块高产田都做了详细的农田档案并交专人管理。做好了土壤普查鉴定后,就可以有效地改良土壤,进行合理的施肥和密植,减少在农业生产技术措施方面的盲目性,而使土地规规矩矩地听农民的使唤。
南部县在去年九月份开办了一个土壤速测训练班,培养出一百多名农民技术员。这是从训练班培养出来的土壤技术员王万朴(右)和郑友贵(左)把从地里带回的土壤,在公社的化验室里进行化验。



同上

南部县南隆公社(今南隆街道)的土壤技术员正在田里挖取土壤。要挖一尺深,然后取出其中一部分的土壤作化验用。



1961年6月10日 孙忠靖



同上

四川南部县南隆公社新华大队第四生产队,根据各类大春作物早期生长规律,分别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目前,这个生产队的水稻、红薯、棉花三种主要作物已栽种结束。为了不违时机的做好管理工作,他们在总结历年经验的基础上,发动群众深入分析各种作物早期生长规律,以及今年种前种后的特点,针对不同作物,分别采取早施转青肥、开沟理厢、匀苗补苗等措施,争取大春作物样样超包产。

图一是,第四生产队社员根据红薯地面和地下根、茎部分必须相应发展才能保证增产的经验,正在红薯地里开沟理厢。

图二是,第四生产队根据水稻栽插后极需肥粪转青的特点,早施速效性的肥料。这是社员正向水稻田运送转青肥。 



1961年6月30日 孙忠靖

中国西南部四川省南部县1961年获得春茧丰收。图为翻晒新收的蚕茧。



1959年1月22日 张齐才

四川省营山县小桥人民公社(今小桥镇)的油菜专业生产队队员正在油菜高产田里捉虫。



1959年2月18日 张齐才

四川省营山县农民在水利建设中创制成功一种开石方用的炮眼钻。由一人操作,既轻便省力,工作效率又高。这是水利工地上的民工在使用炮眼钻打眼。



社员们在秧田排水防止烂秧 1959年3月13日 张齐才



社员们把细肥泥施在麦苗根部促使杆茎茁壮整齐

四川省营山县城附人民公社(今朗池镇城附乡)1959年的早稻播得早,管得好。



1959年3月20日 张齐才

四川营山县城附人民公社东风化肥厂不添设备不花钱,利用野棉、野菸、石蒜等野生毒草制造成功了50多种土农药。它可以杀灭小麦蚜虫、红蜘蛛和棉花红蛉虫以及其他作物的卷叶虫等。这是社员正用晒干的毒草制粉剂。 



1959年5月15日 肖成荣

经过一个勤奋战斗的春天,一片片大好庄稼出现在眼前。农民们一面忙着收割准备工作,迎接1959年的第一个收获季节;一面继续抓紧田间管理,决心把更好的收成拿到手。
四川省营山县城附公社第一大队的九十三亩小麦黄熟了,即将开镰收割。六十多岁的老农龙顺才(右),对中共营山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蒋正泽(中)称赞麦穗长的真好。



1959年3月25日 张齐才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人民公社(今回龙镇)在小麦拔节孕穗时期,采取未倒先防的措施。社员们在麦田里喷射胡敏酸化学肥料溶液,给麦苗壮秆,防止倒伏。



时间同上

四川营山县各人民公社为争得今年的丰收,早在春前就集中群众力量兴修了一座中型水库。这个水库连接渠道可灌农田21万亩,不仅保证了春耕用水,同时还可用来短途航运。 【这是哪?幸福水库?】



1959年11月5日 肖成荣

四川营山县凉风人民公社(今凉风乡)在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培植中药材。1959年以来已收获2000多斤,价值达1300多元。这是女社员罗翠碧,正把晒干的苡仁收集起来,准备卖给国家。



1961年5月23日 刘诗临

重庆鱼田堡煤矿一井,遍传着两兄弟热爱矿山的佳话。哥哥李章钊和弟弟李章海是在1959年5月从营山县农村一同来到煤矿当采煤工人的。两年来,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兄弟俩不仅很快地掌握了技术,而且树立起爱矿如爱家的思想。他们在生产上刻苦钻研,月月出色地完成计划;还能够以身作则带动周围群众搞好生产,并热情地帮助新工人掌握技术。1960年兄弟俩同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时被评为重庆市的先进生产者。
热爱矿山的两兄弟:李章钊(左)和弟弟李章海,在竞赛运动中是老对手,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 【还有一张,略】



1963年8月12日 陈捷

四川省营山县,1958年冬到1959年春,在实现公社化的基础上,依靠大集体力量修建成一条千里渠。五年来,沿渠一带的农田受到了效益,水稻产量连年稳步上升,同时,通过水利的综合利用,使林、木、副、渔业也得到了发展。
营山县千里渠有四条主渠、58条支渠、共长1千多华里,所以叫千里渠。它连接16个水库,345口山湾塘,流经全县5个区、19个公社,灌溉着10多万亩农田。1959年,这里遇到了罕见的干旱,水库和千里渠连续放水140多天保证了水稻获得较好的收成。
清水公社一大队一二三四生产队(清水乡利用山湾塘联合放养的鸭群。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