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仪陇县华江村:“桑蚕+农旅”产业融合铺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当当当当裤裆坦 发表于:2022-7-4 14:18:1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63
来源:人民网

商务部驻四川仪陇华江村工作队统筹运用商务部定点帮扶资源,立足本地发展条件,激活传统产业活力,在打造“桑蚕+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工作队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对华江村的做法模式进行了提炼总结,以期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地区产业创新发展新途径。

一、背景及基本情况

四川省仪陇县土门镇华江村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带,现有村民665户、2680人,养蚕文化历史悠久。2019年以来,商务部先后向华江村派驻3名驻村工作队员支持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年来,在商务部定点帮扶和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华江村不断巩固壮大蚕桑产业,打造“政府+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两村14个村民小组,建成有机蚕桑产业园1020亩,一年养蚕3000张,产茧120余吨,年产值超600万元;形成互惠互利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围绕“五金”,即土地流转得租金、返租倒包得薪金、基地务工得酬金、固定分红得股金、间作套种得现金,带动群众户均增收达1.13万元以上。

仪陇是蜀锦的主要产地,是四川省桑蚕产业大县。华江村村民历来有种桑养蚕传统,但多年囿于传统小农经济模式,规模小而种植分散,产品差而标准不一,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信心不足。华江村是原土门镇深度贫困村,产业基础孱弱,全村仅有少量农户种桑养蚕,蚕茧议价能力较弱;产业收益受季节天气、收购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发展积极性屡屡受挫;受农村外出务工潮影响,农村“空心化”严重,传统种养模式的劳力缺乏问题日益凸显。二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利润空间受限。过去,华江村桑蚕种养缺乏统一技术指导、模式落后管护粗放、疫病防控不足,因此桑苗品种良莠不齐、桑叶单位亩产不高、幼蚕病死率较高,蚕茧质量急需提升。此外,由于产业化水平较低,蚕农对废弃的桑枝、蚕沙等资源利用不足,亩产价值仅为3500元左右,难以满足蚕农产业致富需求。

二、主要做法

2019年,商务部驻村工作队到任后,结合当地桑蚕产业发展实际,深入分析传统产业没落原因,发挥商务部定点帮扶优势,邀请种植专家、市场专家、生产企业调研指导,深入研究分析产业发展的各个维度,通过争取项目资源、招引龙头企业、立体循环农业、发展农村电商、农旅融合发展等多措并举,初步打造出“政府+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幅提升了桑蚕产业的亩均效益、桑农的种植收入和集体经营性收入,提振了产业信心。

(一)多方争取项目资源,实现规模连片发展。农业要发展就要走高质量、规模化的路子。商务部驻村工作队认识到,规模小、配套弱是制约华江村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优先解决。一是扩大种植规模。驻村工作队依托商务部2020年定点帮扶项目,争取帮扶资金495万元,在现有土门铜鼓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周边,联合文昌、红跃两个村居,积极流转村内闲散土地、去杂调形,统一栽植优质桑树1020亩,修建智能型小蚕共育室3处450平,修建标准蚕棚12处12000平,桑蚕产业园区初见规模。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大力推动蚕桑产业园高标准建设,积极申报田间道路、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完善产业配套设施,采用以工代赈等多种形式,建设田间道路15公里、排灌渠系12公里,新建及整治山平塘、蓄水池10口。蚕桑产业园及配套设施的建成,一改往日各家种桑、各户养蚕的小农模式,助力华江村桑蚕产业走上规模化、连片化、标准化农业新道路。

(二)招引农业企业参与,多措并举降低风险。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具有显著带动作用。面对蚕桑种养农户普遍缺乏先进技术与经营理念的问题,驻村工作队积极招引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共建。一是现代化经营提振产业信心。龙头企业引入现代化管理方式,按约按时支付土地流转费用,统一采购高品质桑苗,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提高劳动效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桑园管护、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跟踪服务,提振农户的发展信心和经济收益,带动更多村民投入产业发展。二是联结帮扶机制保障农民底气。驻村工作队推动企业与农户签订蚕茧保护价收购协议,约定市场行情上涨时按市场价收购,市场行情不景气时按5年平均茧价的80%保底收购,切实降低农户风险。村集体还以合同形式划定企业责任义务,完善利益联结与联络会商机制。此外,村集体主动与企业建立起贫困就业帮扶机制,定期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优先满足贫困劳动力就业。

(三)立体循环多维发展,变废为宝拓宽收益。立体农业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具有因地制宜、高效安全的特点,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驻村工作队着力推动产业立体化、生态化,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创新“套种”提质增效。过去,华江村蚕农仅仅依靠种桑养蚕产出的蚕茧收益。如今,蚕农在桑树生长期套种春大豆,在土地冬闲时套种榨菜,切实拓展了农户增收渠道,促进了蚕桑产业多维立体健康发展。二是生态循环变废为宝。华江村及周边省级产业园区约有万亩桑树,每年产生4万吨桑枝,农户为避免废弃桑枝堆积,往往烧柴或切片出售处理,人力成本都难以收回。近年来,部分农户开始探索以桑枝废条培育食用菌的做法,实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商务部帮助华江村引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项目发展食用菌产业,将于近期购置桑枝粉碎、菌包装袋机等关键设备,聘请专家优化食用菌技术,以期早日实现量产,利用村级电商站点线上线下销售,形成栽桑、养蚕、桑枝食用菌培育、废弃菌包还田的“桑-蚕-菌-肥”循环生态有机产业。

(四)建设农村电商站点,拓宽市场销售渠道。电商站点是增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抓手,能够切实打通城乡双向流通的“最后一公里”。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商务帮扶优势,抓住仪陇县实施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机遇,对接县级部门,争取地方商务资源配套,于2019年11月正式设立土门镇、华江村两级电商站点。驻村工作队不断完善农村电商产业配套设施和经营功能,降低快递物流费用,获取产品认证,拓宽产品销路,帮助村民销售在蚕桑产业园内套养套种的土鸡蛋、黄豆、鹅蛋等农产品,切实带动农民增收,实现2021年土门镇电商站点全年销售额超225万元,华江村电商站点全年销售额超20万。特别是在疫情初期,农村电商站点的线上销售渠道,有效疏通了因场镇集市关闭导致的销售渠道受阻,不仅将村民的农产品卖了出去,更卖上了好价钱。

(五)谋求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特色农旅。随着千亩桑树的盛产,华江村返乡务工的村民、前来参观的游人也越来越多,村里的人气又旺了起来。为进一步放大蚕桑产业的带动效益,优化原深度贫困村产业结构,商务部于2021年安排资金205万元支持驻村工作队打造垂钓休闲农旅农庄。项目主体已于2022年6月落成,农庄开放后将发挥华江村绿水青山的生态垂钓优势,还将开发桑叶茶、桑枝菌、全桑宴等特色主题餐饮,实现“以桑兴旅,以旅促桑”。

三、经验启示与探讨

华江村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通过立足本地优势、统筹发展规划、注重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巩固壮大农村特色产业,使其成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重要基础,对推动脱贫地区全面进入乡村振兴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缺乏产业的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应立足当地条件,坚持市场导向,选取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历史基础和广阔前景空间的产业。华江村将蚕桑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是在仪陇县大力推动蚕桑产业功能分区的背景下,依据当地种桑养蚕的历史传统、适宜发展的地区自然资源与村内劳力结构决定的,已成为带动村内原有规模小散落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此外,在种养殖产业化基础上,驻村工作队还可以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优势,积极推动消费绿色化和销售现代化,突出茧丝绸的绿色消费特性,争取做到产品绿色可溯源,引导本村农业企业参加“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培训,强化线上电商销售和线下集中采购,多渠道拓宽桑蚕产品销售渠道。

(二)统筹发展力量,积极拓展乡村特色产业空间。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规划越是清晰,力量越是集中,发展之路也越是顺畅。当前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依靠科学规划布局和集中力量优势。在华江村壮大巩固特色产业的探索中,商务部驻村工作队积极参与蚕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编写,力争一张蓝图绘到底;村两委将蚕桑作为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好村民动员与环境整治;乡镇积极整合各行业涉农财政资金,配套产业设施,不断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各部门齐心协作,为华江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发挥主体作用,保障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农民主体是振兴的对象,也是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华江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中,商务部驻村工作队积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泛动员农民主体的积极参与,组织开展社员村民、留守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挖掘了农村电商发展、桑枝食用菌等多方面的发展人才,并为其邀请专家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多措并举提升村民基层治理与参与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产业育人才”的振兴面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下一步,商务部驻村工作队还将立足本地发展条件,继续打好商务帮扶“组合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华江村“桑蚕+农旅”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持续增收,让华江村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振兴成效更可持续。

(免责声明:该展示案例内容系发布单位或个人自主供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